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梅州市梅县区统计局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时间:2015-02-12   来源:梅县统计局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2014年,是我区撤县改区后振兴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一个目标、三大抓手、两条底线”和市委市政府构建“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进一步加快振兴发展的工作部署,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经济、民生、环境、干部队伍建设,全区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效,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经济发展平稳向好。初步核算,2014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64.04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38亿元,同比增长4.6%,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4.8亿元,同比增长11.6%,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56.31亿元,同比增长10.5%,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8.86亿元,同比增长11.1%,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6: 39.5: 35.9。

财税总量继续领跑。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8.01亿元,增收3.63亿元,同比增长25.2%;本级税收收入12.62亿元,在粤东西北74个县(市、区)中排第三位。

全区税收总收入27.34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国税税收8.98亿元,同比增长22.1%;地税税收18.36亿元,同比增长7.9%。

物价水平有效控制。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2%。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36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99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2%;全年劳务输出15.19万人,其中,城镇3.83万人,农村11.36万人。

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全年城乡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有30196人,合计资金8022万元。全区现有城乡低保对象7720户18813人。城镇低保标准375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250元/人月,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分别为城镇339元,农村152元,全年发放低保金3623.7万元。全区现有五保户2141人,其中分散供养1597人,集中供养544人。五保供养标准每人每月637元,全年发放五保金1699.1万元。全年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学生生活费补助共有859人,合计金额11.8万元。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3.96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种植业产值48.71亿元,同比增长4.6%;林业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2.4%;牧业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0.8%;渔业产值2.76亿元,同比增长9.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1亿元,同比增长13.6%。

粮食作物稳定增产。全年粮食产量19.39万吨,同比增长4.9%;其中水稻产量16.38万吨,同比增长4.0%。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同比增长6.3%,烤烟同比增长19.8%,蔬菜同比增长4.7%,甘蔗同比下降12.4%。
水果生产保持增收。全年水果总产量70.5万吨,同比增长4.9%;其中,柚子产量48.0万吨,同比增长4.6%。
畜牧渔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生猪饲养量63.2万头,同比增长2.8%;猪肉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2.7%;水产品产量2.8万吨,同比增长4.9%;三鸟饲养量994万只,同比增长3.8%。

林业生态建设巩固提升。全区林业造林面积4753.3公顷。其中,有林地造林面积4506.7公顷,更新造林面积246.6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1046万立方米;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4.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7.01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65亿元,同比增长11.6%。畲江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24.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产值20463万元,同比增长142.5%;集体企业产值6116万元,同比下降13.0%;股份合作企业产值13570万元,同比增长43.5%;股份制企业产值1228267万元,同比增长1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82405万元,同比增长8.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19248万元,同比下降1.1%。
规模以上工业七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电力生产占比重39.43%,实现产值619140万元,同比增长5.5%;电子产品业占比重12.37%,实现产值194212万元,同比增长107.0%;机械制造业占比重14.14%,实现产值222066万元,同比增长23.4%;医药化工业占比重3.0%,实现产值47029万元,同比增长91.7%;编织工艺业占比重2.18%,实现产值34228万元,同比下降15.7%;建材业占比重9.40%,实现产值147520万元,同比比增8.2%;矿产品业占比重3.34%,实现产值52515万元,同比增长35.8%。其他工业占比重16.14%,实现产值253361万元,同比下降9.7%。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2.41亿元,同比增长4.9%。

建筑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49亿元,同比增长18.7%。全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总产值14.94亿元,同比增长28.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6.29亿元,同比增长3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7亿元,同比下降68.0%;第二产业投资28.84亿元,同比下降9.1%;其中,工业投资28.84亿元,同比下降9.1%;第三产业投资75.57亿元,同比增长88.4%。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43.67亿元,同比增长157.5%。商品房施工面积218.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9.3%;商品房竣工面积110.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0.7%;商品房销售面积56.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0%;商品房销售额24.48亿元,同比增长97.7%。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邮政业平稳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61亿元,同比增长5.7%。

全年交通运输能力如下:

指标名称 总 量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量 3236万人 9.0%

旅客周转量 359904万人公里 13.2%

货物运输量 1083万吨 6.1%

货物周转量 132503万吨公里 16.3%

邮电通信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2751万元,同比增长16.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389万元,同比增长19%;通信业务总量67362万元(新口径),同比增长16.3%。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7.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7.96万户,互联网用户29.37万户。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梅县区被评为广东省2013至2014年度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雁洋镇成为“国际慢城”联盟成员。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212.77万人,同比增长51%;创造旅游收入100.98亿元,同比增长53%。年末,全区有星级酒店9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6家),有A级景区4个(其中,5A级1个,4A级3个)。此外,全区正在加快推进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南寿峰健康文化产业园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洞天湖旅游度假村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

六、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保持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65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城镇零售总额87.85亿元,同比增长14.8%;农村零售总额24.8亿元,同比增长14%。
分行业零售总额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97.47亿元,同比增长1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15.18亿元,同比增长19.2%。

七、对外经济贸易

招商引资有所扩大。全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已批准) 14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5284万美元,同比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1885万美元,同比增长3.8%。

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7606万美元,同比增长40.68%。其中,出口总额40678万美元,同比增长48.68%;进口总额6928万美元,同比增长6.9%。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信贷快速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205.22亿元,同比增长21.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3.27亿元,同比增长12.69%。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97.13亿元,同比增长26.04%。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区中保财产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3784.4万元,同比增长52.2%;赔款金额1557.3万元,同比增长4.4%。区中保人寿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1679万元,同比增长8.8%;赔款金额238万元,同比下降83.6%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向前发展。全区共获取2014年度市科学技术奖6项。全区专利申请量1040件(其中发明专利77件,实用新型专利877件,外观设计专利86件),同比增长288.06%;专利授权量794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实用新型专利692件,外观设计专利75件),同比增长232.22%。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9004人,同比增长1.8%。其中,高级职称1010人,同比增长3.1%;中级职称4880人,同比增长1.2%;初级职称3114人,同比增长2.2%。

教育事业巩固发展。2014年我区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查验收。当年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3692人,在校学生11841人,毕业生4276人;普通初中招生3924人,在校学生12767人,毕业生5783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519人,在校学生5404人,毕业生2116人;普通小学招生6551人,在校学生32379人,毕业生401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8878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6人。小学人口入学率100%,初中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9%大学录取率74.5%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4年我区举办了“蔡琴不了情·梅州演唱会”、“万达奇迹·领耀梅州”、“中国梦·梅州情群星演唱会”等演唱会和“君悦世家·英伦皇家马戏团表演”等流动演出。全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共接待演出和送戏下乡演出各100多场次。木偶送戏80多场,观众人数达6多万人次,农村电影放映共计完成4643场,观众人数达34万人。全区共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年末图书馆藏书达28.5万册。全区电视卫星接收站8座,有线电视广播站19个,数字电视用户9.3万户。全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日益进步。按照国家“三甲医院”标准建设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于2014年10月全面启用。全区104个医疗卫生事业机构拥有床位240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33人,其中医生980人,护士797人,药剂人员218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共18间,拥有病床位640张。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都有进一步发展,全年未出现重大“疫情”。

体育事业屡创佳绩。2014年我区获得“梅江碧桂园杯”梅州市“五·四”青年足球比赛冠军;获得梅州市第二届“昌盛豪生”足协杯足球比赛冠军;获得梅州市第五届“李惠堂球王杯”足球联赛亚军;获得梅州市校园足球精英赛冠军;获得梅州市第七届市运会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综合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总数第三;五项球类总分第三的好成绩。区业余体校输送足球运动员刘斌斌入选国家队、李足玲入选国家五人制女子足球队;我区输送的乒乓球运动员刘佳成为我市第一位乒乓球国家级健将。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平稳增长。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2.12‰,死亡率为5.51‰,自然增长率为6.6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01123人,同比增长0.49%;其中,非农人口134760人,同比增长0.32%。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2014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8.6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86.9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7.0元,同比增长13.4% 。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区有5.69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49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3.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 3.6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9.5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2.8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年社保费征收4.55亿元,累计完成全年任务4.6亿元的98%。

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年环保审批建设项目89宗,环保投资1.39亿元。全年削减COD排放量265.28吨、削减氨氮排放量50.91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8148.295吨、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2916.08吨。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局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水质基本达到划定功能区标准,饮用和备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环境噪声基本符合城市噪声质量标准。

注:1.本公报公布的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口径有变化;通信业务总量使用新口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