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学校
孩子们的世界往往简单而质朴
对艺术的了解远不如城里学生
一群支教老师
用两年的青春时光
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学摄影、做叶脉书签、体验扎染工艺......
这些新奇的课程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梅县
我们继续关注
谁能想到,在音体美教师资源欠缺、物资设备不足的乡镇学校,一群孩子的艺术天赋正被支教老师悄然唤醒。
梅县区松口镇中心小学401班 张希文:学到了叶脉书签和扎染,非常有趣,很好玩,小时候觉得艺术是把想象力画到一张纸上,现在觉得艺术可以把情绪也带入到纸上,也可以把它画出来。 梅县区松口镇中心小学304班 梁芷晨:我画了一些天鹅、小猪,还有吃苹果的熊。我喜欢上美术课,因为美术课能学到很多知识。 梅县区松口镇中心小学304班 梁睿霖:我上一节课学到了剪纸,老师还夸我剪得挺漂亮的。 美丽中国支教志愿者 唐佳楠:绝大部分时间,我就是给他们用来动手操作的,设计了很多类似于扎染,还有像是叶脉书签之类的动手课程,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实是非常不错的。
唐佳楠,毕业于西南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受书籍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从小心中便萌生出投身社会服务、贡献自身力量的强烈愿望。毕业之际,他毅然报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美丽中国”支教专项。
2023年9月,唐佳楠来到梅县区松口镇中心小学,承担起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此外,他还负责学校的美术课程教学。为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接触艺术、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唐佳楠依托美丽中国支教机构,积极申请资金、筹备物资,开展一系列艺术创想类的课外项目。
在唐佳楠的美术课堂上,教学内容从点线面构成规律、色彩搭配原理,到画面构图布局法则,再到扎染晕染的实践、叶脉书签的制作,他想要教给孩子们的不止是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在美的浸润中积极、健康地成长。
像唐佳楠一样,支教老师钟幸璇、杨妹也在不懈努力着。为了让更多乡村孩子看见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她们带着相机走进校园,教孩子们用镜头捕捉身边的点滴美好,让孩子们学会用不一样的视角去感知世界。
美丽中国支教志愿者 钟幸璇:最开始开设这门课是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摄影,同时也想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拥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 美丽中国支教志愿者 杨妹:我希望摄影的项目能够让他们懂得记录的美好和意义,从而去留心身边的细节和点滴。很多学生,他会专门到这里比较有名的火船码头去进行拍摄,拍摄那里的落日,拍摄码头和拍摄路过的船只等等,从而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地的风光是非常的认可的。
浇花要浇根,育人当育心。由于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较大,支教老师熊佩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情况,将目光聚焦于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她积极引进蓝信封公益项目,为乡村儿童提供心理陪伴与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情感困惑。
美丽中国支教志愿者 熊佩瑶:通过每个月一次的书信往来,让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倾诉空间,总是会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这个月的蓝信封到了没有?”其实每当这个时候,我都非常受触动,说明我们这个项目,其实对他们来讲是有帮助的,哪怕说仅仅是起到一个陪伴的作用,我觉得也是非常知足了。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一批又一批支教老师怀揣热忱,在乡村教育的天地里不断摸索,只为让乡村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梅县区松口镇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梁雪梅:支教老师来了之后,学校可以说是更加热闹了。走廊,还有楼梯都贴满了支教老师他们指导的一些学生的作品。唐老师能够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和其他支教老师一起,为学生办摄影展、心灵驿站、蓝信封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梅县区松口镇中心小学支部副书记、副校长 杨玺: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老师来了之后,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美育方面的教育,更是开阔了学生的一些眼界。
在乡村教育的广袤沃野上
支教老师们恰似执着的开拓者
他们以爱为犁,深耕希望
以梦为种,播撒未来
当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绽放出求知的灿烂笑容
当青山绿水间萌发出艺术的嫩绿新芽
乡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这,便是支教老师们青春里最难忘的模样
也是乡村教育画卷中最美的一笔
书写着关于成长与希望的动人诗篇
记者:肖晓美、沈威
责编:孙怡
初审:肖晓美
审核:张仕加、温锡良
监制:罗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