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信息五公开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9日在梅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时间:2011-03-10   来源:政府办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3月9日在梅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梅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文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取得飞跃发展的五年。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从“七大发展战略”到“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的科学发展之路,面对煤炭行业退出、淘汰落后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重冲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四大板块”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建设广东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县进程中迈出新的可喜步伐。2010年和“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28.54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2.28万元,年均增长1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8亿元,年均增长23.6%;税收13.83亿元,年均增长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35亿元,年均增长8.5%。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在全省山区县中排位不断靠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1∶45.5∶28.4调整为2010年的22.8∶47.8∶29.4。全县工业总产值160.54亿元,年均增长14.7%;工业增加值53.3亿元,年均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99家增加到117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22家。超华科技成功上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一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2%。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业总产值46.4亿元,年均增长21.1%。培育了3个省级专业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荣获“中国旅游强县”称号。201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96万人次、旅游收入3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倍和3.12倍。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保险、金融等各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7.7亿元,年均增长13.6%。

——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成效显著。五年来共引进项目206个,计划投资总额128.32亿元,其中落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企业9家,计划投资8.52亿元,成功引进美国卡莱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落户我县。“十一五”时期共批准利用外资合同92宗,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0.3%;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5家;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29亿美元,年均增长27%。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5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9.4%,其中用于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53.47亿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县道沙土路改造,全面实现行政村通水泥公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093公里,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76公里,居全市前列;建成的西环、天汕、兴畲以及建设中的梅大高速公路在县境内通过。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完成了梅江沿岸重点堤围、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四无两小”工程整治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灌区加固改造工程等一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决了12.6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荷树园电厂形成了87万千瓦装机规模;农网改造力度加大,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投入新县城建设资金近20亿元,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7.1平方公里增至12.31平方公里。城市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城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县城和广东省卫生县城镇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等“五化”建设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和农村厕所改造力度加大,城乡品位不断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达72.9%,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

——社会民生大力推进。五年来,全县民生领域累计投入41.73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0.69亿元。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2005年52%提高到99%“五险”参保人数20.79万人,是2005年的2.07倍有18万多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实行农房免费统保政策,为贫困白内障、重症精神病等特殊病种人群实行免费治疗。城乡低保户基本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低保标准、覆盖面、人均补差均在全市前列。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力度加大,五年培训各类城乡劳动力达3.5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6.36万人,劳务输出12.31万人次;全县413个村(居委)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扶贫工作扎实推进,73个贫困村、4045户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共投入帮扶资金1.17亿元,落实帮扶项目1.3万多个206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28元,年均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7743元,年均增长7.6%。全面完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三级平台建设,将视频监控体系工程建设延伸到乡镇。实行县党政领导大接访和县政府部门“一把手”每月定期接访制度,开展“平安名城”创建活动,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被评为“2005—2008年度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文化教育蓬勃发展。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稳步推进,叶剑英纪念园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建成使用,麓湖山文化产业园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园,创作了《围屋旧梦》等一批文艺精品,松口山歌、梅县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三下乡”活动扎实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功创建市文化先进镇8个,成立“农家书屋”172个。加大了林风眠故居等一批名人名居和古村落的维护和开发力度。“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通过验收,茶山村被认定为“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口镇侨乡村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突破,提前完成了国家广电总局要求的两套中央节目的无线覆盖和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目标。五年来教育支出11.7亿元,年均增长23.6%。完成了109所学校的布局调整。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人数达45.9万人次,免费总额为8000多万元;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从2005年64.7%提高至92.8%,提前一年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面解决了全县代课教师问题。成人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持续发展,提前一年实现“广东省教育强县”创建目标。

——各项事业齐头并进。计生“两无”活动深入开展,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广东省计划生育先进县”。三级医疗保健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稳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加强。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武装工作实现新突破,优抚、双拥工作深入展开,被评为“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发展,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累计捐资2.18亿元支持家乡各项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全国经济、农业和人口普查等统计调查任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妇女儿童发展十年规划目标基本实现。《梅县志》(1979-2000)在全市率先出版发行。工会、共青团、残疾人、慈善、老龄、老区建设等事业取得新进步,人事编制、供销合作、史志、档案、审计、统计、物价、打私、气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215件代表建议和183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法治县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更加规范。机关作风评议活动深入开展,实行了政务、村务公开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了县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防腐治腐力度加大。

二、2010年工作亮点

——全县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5.6%、15.1%,均创历史新高;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收2.09亿元,增长38.14%,在全省山区五市30个县(市)中排名第三;

——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继续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荣誉、荣获“广东省计划生育先进县”称号;

——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荣获“全国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县”称号;

——梅县广播电视台荣获“全国文化惠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雁南飞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

——茶山村被认定为“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华侨中学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程江镇古塘村荣获“首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称号;

——雁洋镇计生服务所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称号;

——同城同创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通过国家暗访;

——荣获“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县”称号;

——新增10个教育强镇,提前一年实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目标;

——率先在全省山区市成立首家客家村镇银行;

——水车镇被评为“省级水产养殖专业镇”。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成效显著,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共同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广大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驻梅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省市驻梅单位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支持我县发展的海内外乡亲和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集聚度低;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名牌产品不多,产品竞争力不强;三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弱;四是民生建设任务还较重;五是有些干部作风不够扎实,执行力不强,有些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科学发展举措,认真予以解决。

三、“十二五”时期工作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推进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央、省、市对当前的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挑战,更要准确把握“十二五”期间的重大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十二五”发展新局面。

根据中央、省、市和县委的有关精神,我们组织编制了《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全省山区县的前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我县“当好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排头兵、建设广东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县”的目标要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为核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梅县。一是强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四大板块”建设,努力壮大工业、农业、旅游、城镇、文化“五大经济”,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发展环境;三是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五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六是创新体制和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七是强化组织保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提供坚强保证。通过五年的努力,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各项事业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群众生活更幸福。

各位代表,展望我县“十二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坚信,有全县人民的奋力拼搏,不懈努力,“十二五”发展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四、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既关系当前,又影响长远,意义特别重大。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发展战略,围绕“当好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排头兵、建设广东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县”的发展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为核心,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宜居城乡、改善重点民生,扎实推进“四大板块”建设,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 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左右。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突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新型特色工业,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投资26亿元的荷树园电厂三期今年要完成投资10亿元,确保明年建成投产。

——抓好投资2亿多元的超华环保布基覆铜板生产项目,确保上半年投产

——加快线艺公司在建扩产项目的建设进度,发挥其外资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

——加快BPW(梅州)车轴四期自动调整臂生产线和五期汽车零配件项目建设进度。

——加快梅雁金象铜箔二期第二条生产线、鸿荣重型机械挖掘机部件生产线、金森林刹车皮生产线及梅州三和冶金粉末公司生产汽车齿轮、轴套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

——加快培育生物医药化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振声科技、华银医药、航鑫科技、健神科技等后备上市企业。

——加强扶持和服务力度,做大做强编织工艺产业。

——完成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10万吨,引导扶持淘汰水泥企业转产转业,力争新上两家年产155万吨旋窑水泥生产项目

——以电子信息、橡胶制品、服装、工艺产品为重点,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效益,鼓励自主品牌企业出口。

——建设好8平方公里的扶大高新园区城东白渡区和1800亩的清洁生产基地。今年做好立项报批、环境评估、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力争新引进一批项目落户园区。

——全力配合市做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强落户园区企业的跟踪服务,着力发展与园区工业相配套的产业,做好园区的社会稳定和后勤保障,提升园区服务功能。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落实好市《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办法》,加大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力度,确保招商引资有新突破。

——抓住广东省加强与中央企业对接的机遇,积极主动与中央企业沟通,推介招商项目。

——加强跟踪服务,全力推动已批待进园区项目尽快动工,意向项目尽快签约

二、以发展精致高效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推进传统农业“绿色再造”,构建完善的绿色农业产业链,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程江望江亭储备粮仓建设,完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

——推进现代标准农田、标准鱼塘、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广东长荣油茶种植与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不断提高金柚、脐橙、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新发展种植油茶1万亩、珍贵树种5000亩新发展1个万头以上瘦肉型猪场、2家规模养禽公司和1家千亩连片现代标准池塘。

——加快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打造台湾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力争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3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力争新增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2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2个。

——力争把梅南镇打造成省级蔬菜专业镇、把水车镇打造成特色现代渔业示范镇。

——加快规划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拓展“农超对接”渠道,扩大农产品销路。

——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等地区的企业合作。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继续实施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大以金柚、油茶、茶叶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和项目引进确保投资5亿多元的帝浓酒业金柚深加工项目年底建成。

——全力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确保通过省检查验收组验收。

三、以建设雁洋国际旅游特色镇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坚持做大做强旅游先锋产业,进一步唱响“中国旅游强县”品牌,力争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5%和20%以上。

——抓好雁洋国际旅游特色镇的发展规划,尽早动工建设雁洋饮食购物中心、疗养保健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健康娱乐中心四大中心。以雁洋各大景区为重点,全面整合资源,串珠成链,点线面结合,着力引进知名医疗保健机构,全力推进雁洋健康休闲度假区建设。

——以水车茶山村、南口侨乡村为重点,加大古村落、古民居、名人名居的保护开发力度。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力度,规范旅游市场,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大型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制造业的开发,加大松口千年古镇、桃尧王寿山等一批景区景点的开发力度。

——进一步提升现有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批重点流通龙头企业,抓好商贸物流业列入市现代产业100强的培育工作,确保投资1.4亿元的宝马、一汽大众4S店年底建成使用。

——继续做好家电下乡等工作,培育和拓展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完善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不断提升房地产开发经营水平。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经贸洽谈和商务会展活动。

——加强政府、企业、银行的沟通合作,增强金融机构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以加快山水城项目建设为重点,促进城乡建设新发展

以建设宜居城乡为目标,强化规划管理,加快新县城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新县城功能配套,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

(1)规划好城乡

——在梅州城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修编好新县城详细规划

——今年完成75%的建制镇规划和40%的村庄整治规划

——抓好雁洋生态旅游休闲线和南口客家乡村文化旅游规划。

(2)建设好城乡

——继续实行每年5000万元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镇级日常办公费用和必要的公共建设投入,推进“四大板块”建设;

——投资41.6亿元的山水城建设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

——3月底前,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新县城供水设施建设;

——8月底前,完成投入1亿多元的山水城大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管线、供水、排污、绿化、亮化等设施建设;

——8月底前,完成投入1.2亿元的剑英大道路面拓宽、人行道及管线、排污、绿化、亮化等设施建设;

——10月底前,完成投资900万元的梅州大桥西端下穿立交道路建设;

——10月底前,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新县城体育场建设,年底前完成投资1.7亿多元的体育馆及周边附属设施建设;

——投资5.1亿元的新梅县人民医院,3幢主体大楼年底要封顶,明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投资5亿多元的新县城豪生国际大酒店,今年主体要封顶,明年底建成使用;

——明年底前完成投资2亿元的新县城西片区848套电梯房拆迁安置新村建设;

——投资2400万元,建设西堤梅州大桥至望江亭长2.9公里的加固改造工程;

——明年5月上旬前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的梅州大桥加固维修工程;

——投资1亿多元,年底前完成S223线松口至雁洋段等一批公路改造工程、8危桥加固维修、100公里乡村水泥路等工程建设;

——投资1300多万元,铺筑雁洋至雁南飞、雁鸣湖、灵光寺三个景区的沥青路;

——配合市做好秋云桥加固扩建工程,缓解秋云桥路段交通阻塞问题。

——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11宗惠及9.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投资8000万元,完成配网改造工程,使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完成80%以上;

——加快科技路、锭子桥、乌廖沙等“三旧”改造项目建设

——全力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推进绿道示范点建设,主要是抓好城西高速公路出口至梅州城区景观大道,梅城至雁洋的旅游景观大道和新县城至南口侨乡村景观大道3个绿道示范点建设;

——各镇(办事处、高管会)要建设1—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推进一批名镇、名村建设,重点打造好雁洋国际旅游特色镇、雁洋长教新农村特色村、南口侨乡和水车茶山村中国客家古村落。

(3)管理好城乡

——投入2000多万元,继续推进同城同创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力争达到梅州市区管理水平

——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加快生活垃圾填埋处理设施建设,县将每年筹集2000万元,以“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形式,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开展“三边”(路边、山边、水边)整治,重点抓好西阳镇申坑、南口镇侨乡等“三边”整治示范项目;

——强化森林管护,倡导“只种树、不砍树”,扎实开展“绿满梅州”行动,新造林2.9万亩、抚育1.2万亩,完成景观林4600多亩。

五、以推进扶贫“双到”为重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继续加大投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得到更多的实惠

——计划筹资1.5亿多元,加大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力度,采取产业帮扶、智力帮扶、就业帮扶、保障帮扶等有效形式,变“输血”为“造血”,确保今年贫困村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村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扶出和谐,扶出成效。

——抓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5000人以上,新增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

——扩大社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确保社保基金规范安全运行,力争全县“五险”参保人数达22万人次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万人以上

——进一步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康复医院等福利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残疾人医疗康复水平。

——进一步健全完善救灾救济机制,兴建梅县儿童福利院,解决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救助问题。

六、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力促社会和谐稳定。

——巩固教育强县创建成果,在13个镇创建成“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基础上,今年再筹资1亿多元,完成剩余7个镇的“创强”工作,使全县20个镇都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抓好学前教育,巩固提升“普九”和“普高”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8%以上。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弘扬和挖掘客家文化,推进“文化强县”建设,配合市做好客家围龙屋的“申遗”工作和我县中央苏区县的申报工作,继续抓好古村落、名人名居的保护和开发,积极创作反映客家题材的《合家福》等文艺精品,推行客家山歌进校园,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积极开发动漫、影视制作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建设实施好《振兴梅县足球十年规划方案》,加快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有效开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建一批市文化先进镇。启动农村数字电视整转试点。举办以金柚、客家山歌、足球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婚检、产检、新生儿疾病筛查“三道防线”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从今年起,全县基层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利率销售,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抓好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深入开展计生“两无”创建活动,抓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做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和“三个试点”工作,完善计生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保国优、保省先目标。

——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加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力度,全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继续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配合做好广东省稀土重点规划区专项编制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稀土等矿产违法违规行为,抓好隆文铁矿矿区的资源整合。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确保我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深入抓好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加大对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灾害事故、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稳定物价水平。加强县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调解机制和县镇村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维护人民群众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关心老干部生活,重视妇儿、老龄工作,统筹推进人事、编制、统计、档案、外事侨务、方志、文史、民政、民族宗教、对台、老区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七、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主动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高度重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切实提高办理质量。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抓好“六五”普法的规划实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注重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政府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着力构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建设,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强化工作绩效考核深入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部执行力。

——加强教育培训管理,全面提高公务员能力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艰巨而光荣,今年的政府工作繁重而紧迫。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