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建设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提线木偶戏

时间:2024-07-27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梅县提线木偶戏(又名傀儡戏、吊线戏、俗称线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伴随客家人的第三次大迁徙,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省流传梅县至今,是各种木偶戏中和木偶舞台艺术形象中最完整、最完美、动作表演最复杂,操作难度最大的一个木偶艺术品种,是中国稀有提线木偶艺术剧种,也是国际性木偶艺术剧种之一。200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木偶戏中,角色一般分为“生、旦、丑、公、婆、净”6大行当,表演程式是“唱”、“做”、“念”、“打”。唱以古装汉剧西皮、二黄腔板为主和民间小调等。擅演丑行道白、对白、风格不同的客家方言戏。表演程式的“唱、做、念、打”及演唱的“西皮”、“二黄”为主的板腔,与古装汉剧相当。特有的伴奏乐器,文乐有头弦(俗称:吊圭子)。武乐有大苏锣和号头,如同“国粹”京剧伴奏乐器中的“三大件”。而汉剧,原称汉曲,又称皮黄腔。客家人称其为外江戏。中国当代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梅县木偶剧团首任团长谢发,吸收客家山歌,民间小调创作的“傀儡腔”是梅县木偶戏中的独特唱腔。它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为:

  一、演出剧目

  传统戏。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为题材,通过艺人的锤炼而形成的较为规范的剧本。代表作:《化子进城》、《凤岭缘》。

  丑行戏。以客家方言为主,学习相声说唱、道白、对白、抢白的伶俐口齿、灵活敏捷、插科打诨、信口开河、喜怒笑骂、互相嘲弄、一问一答、丝丝入扣、妙语连珠的语言功。代表作:《魂老婆》。   

  二、表演艺术

  梅县木偶剧团在演出中,不但坚持以传统的高台提线木偶戏为主,而且从单一的提线表演,发展到杖头、布袋、人偶同台合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在提线技艺上,一个木偶人,最初仅有3至5根线,发展到10根线,主要的12根线,特殊的木偶有20多根线。有硬线、有软线。不管线是多少根,软硬全靠演员10指连线操纵,由软使到硬,由硬使到软。一个手指头要管3根以上的线路,把木偶人表演得活灵活现,达到神奇的技艺水平。在编导和音乐唱腔的设计中,不但坚持以中州古音的“二黄”、“西皮”板腔为主的被誉为“南国牡丹”的汉剧戏曲和汉乐音乐,又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行腔、变腔和设计新腔唱法;而且根据剧情需要,灵活采用富有中原古韵的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甚至流行音乐等,努力塑造丰富生动的艺术典型形象。

  三、音乐唱腔    

  梅县木偶戏演奏器乐有:头弦、洋琴、二胡、中胡、椰胡、三弦、唢呐、笛子、提胡、大提琴、大鼓、铜锣、小钗、大拨、铜钟、板眼、小鼓等。唱腔、音乐以汉曲、汉调为主,采用客家山歌、民间小调,对话用中州普通话和客家方言。曲调优美、热烈奔放、动听感人。对白令人捧腹大笑、幽默诙谐。特别是“傀儡腔板”富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在客家地区广受欢迎。它是己故木偶艺术家谢发,在吸收民间小调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并为客家地区各类型专业剧团借鉴和应用。

  在创作与探索艺术表演创新的过程中,古老的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在当代得到不断的“推陈出新”,集中州古音的汉剧、汉乐和中原古韵的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现代音乐歌舞、古装戏与现代戏、神话剧与童话剧等多元而独特的木偶表演艺术。不但具有戏剧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还包含了木偶造型艺术、中州古音、中原古韵的语言艺术和曲艺等更多的典型独特的艺术元素,堪称客家文化艺术中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