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公共文化服务专栏 > 梅县区图书馆 > 工作动态 > 最新资讯

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冬至

时间:2024-12-20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冬至


  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节——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天文节点,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三候

  冬至三候是中国古代对冬至节气的一种划分,每一候为五天,三候共计十五天。

一候蚯蚓结

  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

  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气,各地有着丰富的习俗。


吃饺子

  在北方,冬至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习俗。据说这一习惯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用羊肉和药材煮成“祛寒娇耳汤”分给贫苦百姓,以御寒保暖。


吃汤圆

  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喝红豆粥的习惯。汤圆象征团圆美满,而红豆粥则寓意驱邪避灾。


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祭祖

  福建省流行着冬至祭祀祖先的风俗,这一天要准备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来祭祖,有的是祀于家,祭于墓,也有的就在家祭祀祖先,一般跟清明节或者中元节一样。


九九消寒

  冬至过后,一些地方还会开展“九九消寒”的活动,人们通过绘制图案或书写诗句来记录数九过程,以期盼春天早日到来。


其他习俗

  除了上述习俗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冬至习俗。例如,潮汕地区有“东丸节,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也叫“添岁”。这里的“东丸”指的是冬至时节制作的糯米丸子,寓意来年能鸿运当头。


冬至文学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冬天不护树,栽上保不住。

下雪不冷化雪冷。

雨夹雪,落勿歇。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

霜前冷,雪后寒。

晴冬至,年必雨。

化雪地结冰,上路要慢行。


诗人眼中的冬至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