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
- 霜 降 -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来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片片凋落。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三候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指的是进入霜降的第一个五日。在这个时候,豺狼等肉食类动物开始积极捕猎,为过冬存储足够的食物。这是因为随着气温的下降,食物变得稀缺,这些动物需要借助自己的狩猎本能来维持生存。同时,人们也会在这个时候进行祭祀活动,以感谢动物们为人类提供的食物。
二候草木黄落
草木黄落指的是霜降的第二个五日。此时,大自然中的草木已经开始凋零,到处都是枯黄的落叶。这是因为随着气温的下降和天气的变冷,植物的生长活动逐渐停止,叶子也逐渐枯黄并最终脱落。在古代,人们会利用这个时节砍伐树木,以备过冬之需。他们会将木材烧成炭来保暖取暖,并作为烹饪的燃料。
三候蛰虫咸俯
蛰虫咸俯指的是霜降的第三个五日。在这个时候,往常在户外活动的蛰虫也开始闭户不出,蛰伏在洞穴中度过整个冬季。它们进入冬眠模式,以减少体内能量的消耗,并抵挡住寒冷的侵袭。蛰虫闭关蜗居在洞穴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这也是大自然中许多生物为了适应寒冷季节而采取的生存策略。
霜降习俗
说到霜降,这可是咱们中国农历里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冷初霜开始出现。在这个时节,各地的习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展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霜降的几大习俗吧!
吃柿子
"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这句俗语流传甚广。在霜降时节,柿子正好成熟,皮薄肉厚,味道鲜美。而且,柿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润肺、清热、生津等功效,非常适合在秋冬季节食用。因此,很多地方都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寓意着防寒保暖、身体健康。
赏菊饮酒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登高远眺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送芋鬼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文学
谚语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
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种完麦,忙完秋,快采藕。
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过了霜降,犁头挂在墙上。
霜降见霜,小雪见雪。
诗人眼中的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