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处于室女座)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来源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寒露三候
农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15天,其中又等分为三段,各有按语以描绘整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寒露也有三候,分别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一候鸿雁来宾
俗语有云:“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意思是说,大雁在农历九月九之前也就都往南飞走了,而小燕在农历三月三之前应该会飞回来。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俗语有云:“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意思是说,大雁在农历九月九之前也就都往南飞走了,而小燕在农历三月三之前应该会飞回来。
三候菊有黄华
俗语有云:“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意思是说,大雁在农历九月九之前也就都往南飞走了,而小燕在农历三月三之前应该会飞回来。
寒露·习俗
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登高、赏枫、吃芝麻、秋钓边、吃花糕等。
01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
02 赏枫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赏枫叶的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03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寒露节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人们纷纷外出赏花、吃螃蟹或钓鱼。因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04 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05 吃花糕
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因而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寒露·文学
谚语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寒露到霜降,种麦就慌张。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
白露谷,寒露豆。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诗人眼中的寒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