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08:09:01,我们将迎来第十三个节气——立秋。
立秋,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B5°。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立秋来源和物候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是古代先于其它节气出现的八个节气之一。
《说文解字》说:“秋,禾谷熟也”。“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的意思就是禾谷开始成熟了,这就是“立秋”名称的由来。
《历书》记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古人认为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立秋三候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一候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并不意味着凉爽的天气即将到来,到“处暑”节气依然是一年内最炎热的三伏天。真正有凉意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
客家人的立秋习俗
客家地区流传着很多传统习俗,今天为你介绍客家地区立秋的习俗,快来看看你都知道这些习俗吗?
打糍粑
每到立秋节气时,在许多客家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会用上等的好糯米,做一顿美味可口的糍粑来过秋。一则为夏收夏种农活已结束,放松一下劳累的心情,又有意为做秋了的意思,算紧张农活过一段落;二是糯米有清新润肺之的效。
嬲秋、做秋
客家人认为:只做不吃人会崩,只吃不做,山会崩。所以客家人会趁着立秋农闲时候过秋节,叫“嬲秋”或“做秋”。在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秋季,而南半球则进入春季。
在梅州地区“嬲秋”则又称作“歇秋”。清乾隆《嘉应州志》载曰:“立秋日,不操作,妇女不采园蔬,谓之歇秋。秋收也,不歇,忌触秋则无收之云。”
过秋、避秋
粤东陆河客家习惯称立秋为“过秋”,各家各户都要“踏层子粄”(用大米碎成粉,蒸成分层的粄)吃,或做糍耙吃,很多人在亲友间互相赠送。农民们要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休息,或只干些轻的家务活。过秋这一天,陆河很多地方还要祭拜“社爷”,当年添了新丁的人要出一只鸡做为祭品,祭完后煮成粥给大家吃。这叫吃“社煤(粥)。
过秋这天,陆河客家人也不给耕牛下田劳作,这叫做“避秋”。因为此时正值酷暑,烈日炎炎似火烧,是靠耕牛吃饭的农民,非常爱护耕牛。牛到这个时节也非常疲劳,有的连“蹄壳”都脱落。因此,农民们无论如何,也要让牛休息一天,恢复元气。
立秋文学
立秋谚语
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十日遍地红。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立秋三日遍地红。立秋三日见秫头
立秋不立秋,六月遍地土。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立秋无雨人无干,来年蝗虫遍地卵。
诗人眼中的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