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小暑·历史渊源 ]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也夏季里的第5个节气,干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小暑标志着盛夏登场,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PART 02[ 小暑·三候 ]
一候 温风至
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暑热,暑气炎炎,热浪滚滚.
二候 蟋蟀居宇
《诗经》中这样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是说由干炎热,蟋蟀离开了绿色的原野,偷偷跑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
三侯 鹰始鸷
小暑到了,天气高温高湿,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选择在清凉的高空盘旋翱翔。
PART 03[ 小暑·习俗 ]
晒书曝衣
关于“曝书”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晒衣、书画据说与六月六日龙王晒龙鳞的传说有关。人们效仿龙王在这天把衣服、书画等物品拿出来晾晒,说是可保证以后不被虫蚁蛀蚀。
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干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吃黄鳝
“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蜜汁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
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品尝新酒等。
PART 04[ 小暑·文学 ]
小暑谚语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小暑小禾黄。
小暑南风,大暑旱。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
伏里无雨,囤里五米。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
伏天热得很,丰收才有准。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
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诗词
《纳 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日》
【宋】朱熹
季夏园木暗,窗户贮清阴。
长风一掩苒,众绿何萧掺。
玩此消永昼,泠然涤幽襟。
俯仰无所为,聊复得此心。
《夏日无雨》
【宋】释契嵩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
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