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公共文化服务专栏 > 梅县区图书馆 > 工作动态 > 最新资讯

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惊蛰

时间:2024-03-06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惊蛰

万物盎然

一路惊奇不断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01历史渊源

图片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当惊蛰节气到了,标志性特征就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不过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一般惊蛰节气的时候在南方地区才会出现响雷,而北方地区则要晚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惊蛰并不叫惊蛰,而是“启蛰”,后来因为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这个改名就更具有意义了,也更形象的概况了惊蛰节气期间的特点:当春雷一响,蛰居的动物就纷纷被惊醒了,称为“惊”;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

02惊蛰三候

图片

一候桃始华

图片

图片

  指桃花开始开放,山野上到处都是桃花的红色,李花的白色和菜花的黄色。这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大自然开始焕发生机。

二候仓庚鸣

图片

图片

  指黄鹂开始鸣叫。黄鹂是一种鸟类,它的鸣叫声清脆悦耳,常常在春天的清晨传来。此时,莺鸟开始啼鸣,燕子开始翩翩起舞,蝴蝶也开始忙碌活动。

三候鹰化为鸠

图片

图片

  指鹰变化为鸠,鹰指的是猛禽类鸟类,而鸠指的是布谷鸟。这一候表示春天的气候变化猛禽类鸟类开始转变为布谷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03惊蛰习俗

吃春饼

图片

  在惊蛰节气,人们也会吃春饼,这是一种传统的食物,通常是用面粉做成的薄饼,里面包着各种馅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的开始。

踏青赏花

图片

  惊蛰节气正好是春天的开始,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喜欢到户外踏青赏花,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春耕

图片

  春耕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不仅唤醒了各种花鸟昆虫,也唤醒了农耕的人们,吹响了春耕春灌的号角。

喝醪酒

图片

  春天到来,人的全身汗毛孔也开了,西北有些地方在惊蛰节要家家户户喝醪酒、吃鸡蛋煎饼拌芥末汁,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

吃梨

图片

  吃梨在人们的观念中,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

  俗话说:“冷惊蛰, 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节气, 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04惊蛰文学

图片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谚语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

麦田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快把鱼塘整修好,放养鱼苗好节令。

春雷响,万物长。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惊蛰诗词

图片

《惊蛰》

【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

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

禽兽虫豸倒乾坤。

图片

《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宋】范成大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

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

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图片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图片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