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按历书上的说法,从立冬这一天起,秋天的丰收已全部结束,正式进入了寒冷萧条的冬季。 此时山是苍山,水是瘦水,波光粼粼里透着一股清寒,天地万物都显露出冬天的风骨和气象。 但立冬,并不意味着结束,这其实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开始。天地看似归为一片冷寂,却只是把所有的力量都积蓄在了体内,规避寒冷。等到来年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再破土而出,拼命生长——这就是“冬藏”的力量,它让一切生命回归于起点,再次重新开始。 立冬 · 三候 阳退阴生,万物收藏 一 候 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已经能结成冰了。 二 候 地始冻 立冬后五日,土地也开始冻结。 三 候 雉入大水为蜃 “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雉是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过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不见了,海边看到的大蛤,外壳的线条和颜色都与野鸡相似。所以古人便认为雉立冬以后便变为大蛤了。 立冬 · 习俗 迎冬和祭祀 季节的变换是古人观念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传统上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为“四立”,很受古人的重视。所以,在立冬这一天也逐渐形成了很多的习俗,比如迎冬。 在立冬这一天,古代的皇帝会有迎冬之礼,这一礼仪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比如《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明清时的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去地坛祭祀,行“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农民们则习惯在这一天到土地庙、龙王庙祭祀,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交子之时”吃饺子 时序进入冬令,古人认为天转寒冷,万物皆藏,此时最应该补充身体营养。谚语有云“立冬补冬,补嘴空”。 旧时农耕社会,人们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操劳,到立冬就得好好休息一下,犒赏一年来辛苦的一家人。 北方有的地方在立冬日吃饺子。饺子包含有时间转折、更替的意思,而立冬正是秋冬季节的交替时候,人们看来吃饺子是合宜的。 饺子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南方立冬时节会吃些鸡鸭鱼肉、“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食品。 添冬装 道珍重 古时候,立冬算是一个更换冬装的“寒衣节”,大家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冬”,互道珍重。根据明、清时期岁时习俗的记载,一进农历十月,京城里家家户户必“添火”。“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撤火。”添火日就是所谓的“寒衣节”。 宋代每逢立冬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修农具、酿黄酒 隆冬时节,农事已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冬季水清冽气温低,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千百年来,黄酒的后人们遵循古训,一丝不苟地在这一天浸米、蒸饭、落缸、开耙、发酵……酿成的美酒,色泽清澈,入口香醇,是时节最好的馈赠。 立冬 · 文学 立冬打雷要反春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立冬小雪紧相连, 冬前整地最当先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 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延伸活动·手工DIY黏土饺子 在立冬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来看看孩子们手工DIY做的黏土饺子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时节不居,万物有序
冬是贮藏,也是企盼
冬是蛰伏,也是希望
一岁一枯荣的物候变化里
包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