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暑”,是指夏天暑热。“处暑”就是夏天已经过去,暑气终结了。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结束雨季,空气变得干燥清凉, 真正秋高气爽了。
当暑天的炎热逐渐褪去,旷达的初秋便华丽登场。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我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收获的季节,田里会有好多田鼠、鸟儿、野兔外出觅食。 这些小家伙机警地观察周围的动静,却难逃天空的王者——老鹰那双千里眼,不幸成了它的猎物。鹰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 炎热的夏季让人感觉不到白天与黑夜的温差, 处暑一到, 天气在转凉的同时, 清晨与夜晚的温差开始变得清晰, 一些怕冷的植物慢慢开始凋零了。 处暑前后,万物逐渐凋零, 一派肃杀之气。 “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农田里的稻子弯了腰,它们用植物的语言表达四季的更替。 夏余秋始,八月未央,长达许久的大型天气连续剧“三伏天”终于落下帷幕。 迎着末伏的余烈,踏着时序的鼓点,处暑节气携一身飒爽的新凉,如约而至。 处暑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 吃鸭子、放河灯、举行开渔节、踏秋赏美景…… 人们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这一天装点仪式感和烟火气,作为报答,它轻轻吹走了最后的暑热,也为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初秋记忆。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 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和清明节类似,都是祭奠去世亲人的节日。在中元节当天,民间有放河灯的习俗。 白天,人们带着枣、葡萄等去墓地祭拜;晚上,又将一盏盏点亮的荷花灯放在水中,看着灯顺流而去,带去对逝者的思念和祈祷。 在沿海地区,为保护生态平衡,会在夏季休渔。处暑过后,便可以开渔了。 人们会在处暑当日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出海,期待他们满载而归。从这一日开始,就可以品尝到新鲜的海味啦。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立秋过,处暑至,秋天是从哪里开始的? 其实从第一片落叶开始,就已经让人期许着与金秋相见了。但若要寻得最美处暑,不如一起穿越到古诗词中去探个究竟。 处暑谚语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谷渐黄, 大风要提防。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在课堂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手工DIY,快来看看孩子们的作品吧~ 夏尽有秋,凉风有信, 聚散有时,新秋再会。 处暑,把炎热留给白昼, 带着晚风的温柔,寻找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