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尽头 是仍在酝酿的秋天
落叶之秋微风徐来所有美好不期而至
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立 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它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 立秋是三伏天的末伏, 酷暑没有彻底消退, 还让人热得难受, 所以有“秋后一伏, 晒死老牛”的说法。还有人形容这种热如猛虎般, 所以又有“秋老虎”之称。 立秋并没有达到气象学温度标准——连续5天低于22℃才被称为秋天。 所以,立秋后的一段时间还是很热。不过,终究已经立秋, 早晚会降温,另外, “一场秋雨一场寒”, 每下一场雨, 寒意就会多一层,秋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 我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早晨的时候,会有雾气产生, 在一些草叶上, 还有洁白的小露珠。 秋蝉感受到立秋的凉气, 卖力地鸣叫。随着立秋的到来, 蝉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清风吹帘起,细雨过小楼,一夜新凉后,人间好个秋。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万物渐渐从成长趋向成熟,人们晒秋、咬秋、贴秋膘、食秋桃,祈福纳祥,迎接新秋。 凉风从此有信,收获从此可期,这姗姗而来的立秋,自带着一种讨喜的温柔。 立秋食西瓜,谓之啃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岁时风俗》有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立秋后,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了,但是依然有许多地方白天的温度很高,人们通过吃西瓜清凉解暑,也希望借此可以“啃”掉“秋老虎”,迎来真正凉爽的秋天。 立秋这一天,民间流行用秤称人,把体重和立夏时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瘦了。由于夏天炎热,很多人都没有胃口,只吃清单简单的饮食,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减少一些。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充“苦夏”的损失,补充的办法就是吃肉, 被称为“贴秋膘”。 贴秋膘的习俗多流传于北方,人们会吃酱肘子、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不过要注意啦, 虽说有贴秋膘的习俗,但也不可一次吃太多,要注意饮食均衡。秋季干燥,要多吃些清热滋润的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粮食晒得越多,说明收成越好。 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 立秋栽葱, 白露栽蒜。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立秋节气课堂后,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完成了好看又好玩的涂色石膏娃娃。 岁月极美,在于它四时各具韵味。 秋起,纵然暑气未退, 我们对凉爽却多了一份悠悠然的期待。 晚云收夏色,碧水动秋波, 且采一份舒宁在心, 静待第一片梧桐叶落, 在节令的更迭中, 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