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0月18日在梅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时间:2011-10-19   来源:政府办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0月18日在梅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梅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文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从2006年10月换届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汪洋书记挂点联系梅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来梅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实践从“七大发展战略”到“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的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各项事业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县十三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二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煤炭行业全面退出、关闭拆除小炼钢厂和木材加工企业、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和冲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28.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3万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6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8亿元,增长1.88倍,年均增长23.6%,位居全省山区五市30个县(市)第三位;税收由2005年的5.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83亿元,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9.3%;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跃居全省山区县(市)第四位。今年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9月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1亿元,增长41.9%;税收12.35亿元,增长26.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1:45.5:28.4调整为2010年的22.7:47.9:29.4。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坚持科技兴农,认真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一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被确定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引进长荣、盛通等公司发展了银杏、油茶、名贵花木等一批规模化特色农业基地;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新增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2家、省级专业镇3个,有12家合作社与省内外超市对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得到较快发展,金柚打进欧美市场。柚果、茶叶、油茶等农产品深加工有新的发展。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6.7亿元,年均增长12%。

——新型工业有新进展。认真总结推广“宝丽华现象”和华银集团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坚持错位发展,梅雁、宝丽华、华银、超华、线艺、BPW(梅州)车轴等一批企业集团实力不断增强,电力、电子、建材、机械制造、编织工艺、生物医药、矿业“七大产业”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得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新的进展,华银医药研发的流感病毒诊断试剂盒等一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超华科技成功上市。荷树园电厂二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新项目正在积极推进。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61.43亿元,年均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99家增加到117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22家,培育并获得工业名牌7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2%,有7家企业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家企业通过省民营科技企业认定。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我县的工业基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进美国卡莱集团等一批外资企业落户,BPW(梅州)车轴、线艺、国基等一批现有外资企业不断增资扩产。五年来共引进项目206个,计划投资总额128.32亿元,其中落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企业9家,计划投资8.52亿元。“十一五”时期共批准利用外资合同92宗,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0.3%;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5家。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29亿美元,年均增长27%。

     ——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近年来,投入10多亿元加强景区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了S223线旅游景观道路,旅游环境大为改善。雁南飞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新增叶剑英纪念园、灵光寺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南口侨乡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我县荣获“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广东省乡村旅游特色县”等称号,雁洋镇被评为“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镇”。201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96万人次、旅游收入3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倍和3.12倍,位居“2010广东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第三位、山区县第一位。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加强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五年投入20多亿元用于新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县城的功能配套,建成了妇幼保健院、新城水质净化厂等一批市政公共项目,正在建设“四馆一场”、新梅县人民医院、五星级酒店等一批新项目,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县城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推动了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和房地产等各业的快速发展,率先在全省山区县成立客家村镇银行。新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7.1平方公里增至2010年的12.31平方公里、人口由6万多人增至12万人,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县城”,同城同创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中心镇、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雁洋长教客家文化新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全面整治,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5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9.4%;今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31.03亿元,同比增长30.6%。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建成的梅揭、梅河、天汕、兴畲、西环和建设中的梅大高速公路在县境通过,大修改造了一批国、省道和桥梁,率先在全市完成县道沙土路改造,县到镇、镇至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093公里,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76公里,居全市前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了梅江沿岸重点堤围、畲江堤等一批防洪堤围和丙村金盘等一批电排站;完成了89宗水库除险加固、350宗山塘初级除险、47宗 “四无两小”整治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大,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解决了13万多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被评为“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县”。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荷树园电厂形成了87万千瓦装机规模;完成了一批小水电站和电网配套建设,农网改造力度加大,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现代综合通信网络进一步完善,乡镇全部实现光纤化,电子政务日益发展,所有行政村通宽带。生态建设与保护得到加强,城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提升,森林覆盖率达72.9%,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雁南飞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雁鸣湖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

——社会民生较大改善。五年来,全县民生领域累计投入41.73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0.69亿元。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43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9%和58%,群众存款逐年增加。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城乡低保户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99%;“五险”参保人数20.79万人,是2005年的2.07倍;有18.1万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我县荣获“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达标单位”。对全县农房实行免费统一投保,对贫困白内障、重症精神病等特殊病种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康复医院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救助救济水平不断提高。对全县73个贫困村的4045户贫困户和307个非贫困村的3766户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的同等帮扶,共投入帮扶资金1.17亿元,落实帮扶项目1.3万多个,206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扎实推进“双转移”,加大了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力度,在全县413个村(居)委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五年培训劳动力3.5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6.36万人,劳务输出12.31万人次,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全面完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三级平台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视频监控体系工程建设延伸到乡镇,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社会和谐稳定,被评为“2005—2008年度广东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这是我县党史和老区建设工作的又一新成果、又一“红色品牌”。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建设了叶剑英纪念园、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精品工程,成功举办了叶剑英同志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创作了《围屋旧梦》等一批文艺精品,松口山歌、梅县提线木偶戏被列入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通过验收。加大了林风眠故居等一批名人名居和古村落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力度,水车镇茶山村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口镇侨乡村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突破,提前完成两套中央节目的无线覆盖和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五年来教育支出11.7亿元,年均增长23.6%;完成了109所学校的布局调整;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义务教育整体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从2005年的64.7%提高至92.8%,提前一年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面解决了全县代课教师问题;成人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持续发展;投入4亿多元用于“创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提前一年实现“广东省教育强县”创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八荣八耻”等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文明交通计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加强,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不断提高,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县城”。

——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努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计生“两无”活动深入开展,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广东省计划生育先进县”。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三旧”改造、矿产资源整合等国土资源工作取得新成绩,较好地为全县发展提供了后备耕地资源保障。三级医疗保健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稳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加强,整治力度加大,被评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武装、优抚、双拥工作深入开展,被评为“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发展,大力激发海内外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累计捐资就达2.2亿多元。全面完成全国经济、农业和人口普查等统计调查任务。妇女儿童发展十年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工会、共青团、残疾人、慈善、老龄、老区建设等事业取得新进步,人事编制、供销、方志、档案、审计、统计、物价、质监、打私、气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切实办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达100%。全面完成了“五五”普法目标任务,依法治县水平有新的提高,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不断健全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入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机关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了县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   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和反腐败斗争,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团结和凝聚全县人民,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激活发展活力,共同推进全县事业的快速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改善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努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扬长避短,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大发展。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强化民生领域建设,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切实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

各位代表,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积累的经验更加珍贵。我们所取得的各项建设成就,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广大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本届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省市驻梅各单位和驻梅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梅县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层次相对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增大;招商引资力度还不够,崇商重企认识还不到位,服务企业的意识还不强;民生建设任务还较重,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少数干部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政府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目标任务和发展措施

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的关键五年。我们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再接再厉,奋力开创未来五年发展的新征程。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发展战略,围绕“当好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排头兵,建设广东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好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为核心,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力促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宜居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推动梅县事业大发展,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宜居梅县建设。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2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5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三大指标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山区县前列,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宜居城乡建设、更加注重改善社会民生、更加注重创新社会服务管理。重点要抓好六项工作:

(一)认真实施“十二五”规划

县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是今后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合理分解年度发展目标,特别是要着力抓好规划总投资360多亿元的130多项重点项目建设,细化发展任务,明确部门分工,落实单位责任,加强跟踪检查,做好规划实施的阶段性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推进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十二五”规划有效实施、如期完成。

(二)加快建设“三大功能区”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全县推进中的“四大板块”功能布局调整完善为“三大功能区”,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抓好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发展。该区有雁洋、松口、西阳、桃尧、隆文、程江、新城办、扶大8个镇(办事处、高管会),要围绕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城市功能配套产业的目标定位,大力发展旅游先锋产业。要以“科学规划、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山、水、人、文”四大后发优势,重点打好“客家、文化、名人、生态”“四张牌”,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宣传,唱响“中国旅游强县”品牌。要加快叶剑英纪念园、阴那山等现有景区景点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现有景区档次和品位。加大旅游招商力度,着力引进大企业开发松口千年古镇、桃尧王寿山等景区和古村落开发、星级酒店等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引进知名医疗保健机构发展以休闲疗养、养老服务等为重点的健康产业。结合资源特点、开发方向,将精品景区串珠成链,重点打造融合雁南飞、雁鸣湖等精品景区的休闲体验线;融合叶帅故居等名人景点的客家探秘线;融合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在内的客家文化线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多渠道、多元化宣传梅县旅游,主动加强与大型旅游企业和周边地区合作,继续办好旅游文化节、自驾游周等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要围绕“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积极引进推广台湾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和农业科技,加强梅台农业合作交流,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投资发展精致农业,加快梅州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西阳核心区建设,县财政五年配套2000万元用于核心区建设,努力把该区打造成精致高效农业的示范区。同时,积极推动商贸、物流、房地产、文化娱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抓好新型工业集聚区的发展。该区有城东、白渡、石扇、畲江、水车、梅南6个镇,要围绕发展新型特色工业和园区配套产业的目标定位,坚持一手抓现有企业发展壮大,一手抓大招商、引进大项目落户园区。要在扶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电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建材、编织工艺、矿业“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城东白渡工业基地和梅州清洁生产基地建设,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苏区县”的优惠政策,加强与珠三角、海西区的产业对接,主动与国内外500强企业、央企、大型国企和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大力招商引资,提升“双转移”水平,努力争取每年有3个亿元以上项目引进落户,力争明年“两大工业基地”能引进一批大的项目。要借助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资源,围绕园区需求,大力发展园区配套产业,努力实现与园区发展的互动互补。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敢于实行“一企一策”,对投资大、效益好的招商项目敢于优惠让利,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构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一批区域知名品牌和后备上市企业。力争今后五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至2015年新增3家上市公司、全县工业增加值超过130亿元。

抓好绿色生态发展区的发展。该区有丙村、南口、梅西、石坑、大坪、松源6个镇,要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保护自然生态的目标定位,提升农业传统优势产业,抓好柚果、茶叶、油茶、名贵树种、烤烟、养殖等各具特色的精致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建成10万亩油茶、5万亩名贵树种基地。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打造一批新的省级专业镇,至2015年,力争新建2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增2个以上产值超千万元的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专业镇3个以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一批国家、省级名牌产品。提高金柚、茶叶、油茶等特色主导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能力。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积极拓展“农超对接”,扩大农产品销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安全质量和水平。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巩固提升生态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休闲、体验的功能,努力建设一批新的农业旅游景点。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三)扎实建设宜居城乡

坚持生态城市、低碳生活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龙头,突出抓好新县城西片区建设,以城带乡,着力建设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山水秀美的宜居城乡。

坚持科学编制规划。要加强新县城、中心镇、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编制规划。要在梅州市总体规划框架下,主动适应市区发展方向,全面完成新县城总体规划,做到与市规划相配套和衔接,拓宽发展空间,扩展城市发展功能,合理规划建设市场、垃圾中转站、公厕、学校等配套设施。同时,完善建制镇的规划修编,形成衔接紧密、协调统一、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依法实施,防止城镇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加快新县城建设步伐。要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新县城,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知名企业集团,共同推进城市开发和公共设施建设。要以山水城建设为重点,尽快建成主要道路、“四馆一场一园”、新梅县人民医院、豪生国际大酒店等一批公共项目,加快西片区开发建设。要积极实施“三旧”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整治,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要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在县城设立总部,发展总部经济,推动新县城扩容增量,至2013年,力争新县城总人口达到13万人、2015年达到18万人,建成区面积突破16平方公里,助力梅州市区打造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要不断加大投入,提高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档次、上水平,打造更绿、更净、更亮、更畅、更美的城市新环境,提升县城品位,积极创建“全国卫生县城”。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全力配合做好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确保建设无障碍推进。抓好国省道、旅游干线和县乡道路升级改造,提高公路等级和密度;加固改造和新建一批镇村桥梁,扎实推进自然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设。至201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力争达2300公里。要抢抓国家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2013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行政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快水源工程和县城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完成荷树园电厂三期建设,继续推进农网升级改造,优化电网结构。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加快通信、电视、数据网的“三网”建设,打造“数字”梅县。

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强化森林防火,全面提高森林管护水平;选配好树种、花木,重点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干线和沿江沿河规划建设生态景观林带,营建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绿化带;大力发展油茶、珍贵树木种植和林业生态旅游,提高林业产业层次和质量。搞好国土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抓好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全面完成水泥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改善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抓好村庄整治,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着力改善社会民生

坚持把推进经济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相统一,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发展成果,增强幸福感。

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快健全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县级统筹工作,力争至2015年,实现社会保障县级统筹。继续实施农房统保政策,完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完成5597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加快社区康园中心建设步伐,加强对残疾人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救助,切实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的综合保障水平。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我县企业需求的高、中级技能人才,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动态管理机制,为劳动力培训和推荐就业提供便利。落实政策,开发岗位,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力争到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2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以上,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逐年提高。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全面推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全力打好“双到”攻坚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总结经验,全面查找不足,动员各方力量,继续以产业帮扶、智力帮扶、就业帮扶、保障帮扶等形式,围绕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目标,建立产业发展平台,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项目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大型超市有效对接,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确保贫困户收入有更大幅度增长,确保贫困村面貌有更可喜改观,确保如期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扶出实效、扶出和谐。要继续加大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政府出资、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新机制,从2011年至2013年将每年投入4500万元用于加快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做好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着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创建成果,实现“广东省教育强镇”全县覆盖。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增加普通高中优质学位,扩大县城现有学校的办学规模,在新县城规划建设新的学校,力争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继续发展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壮大职业技术教育,第一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全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积极实施文化公益工程,加强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名居和古村落的保护利用,抓好南口侨乡村、水车茶山村、雁洋桥溪村和石楼村等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努力把侨乡村打造成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认真配合做好客家围龙屋的“申遗”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办好以金柚、客家山歌、足球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把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创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积极创作更多反映客家题材的文艺精品,加大与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唱响“文化之乡”品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公民整体素质提高,提升人文精神,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县城”。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新梅县人民医院,将新城医院改建成中医院。积极改善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残疾人康复医院等福利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全面发展其他事业。积极实施振兴“足球之乡”规划,抓好梅县富力足球学校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足球人才培训基地。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加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注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重视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加强与海外“三胞”和客属团体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优抚双拥和人民武装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进一步做好工会、共青团、方志、档案、审计、统计、物价、打私、气象、人事、编制、民族宗教、老区建设等工作。

(六)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树立崇商重企理念,强化服务,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扎实开展“质量强县”活动,努力为宜居梅县建设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和治安环境。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社会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创新城乡社区管理模式,探索聘用一批优秀外来人员参与社区管理,努力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平安建设。健全完善社会安全体系、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妥善化解、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全面加强县镇村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积极构建大维稳工作格局,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和用药安全;全面抓好非煤矿山、交通、消防、地质灾害防治等各个领域的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县治安持续稳定,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强镇扩权和行政审批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按照“能放则放、该放必放”和“权责利相一致”原则,大力实行简政放权,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财政金融体制、水利改革发展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完善镇级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镇村积极性。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快构建育才引智的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主动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重视办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督查落实,提高办理质量。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注重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抓好学习型机关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部执行力。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完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检查。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行政服务水平,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善于推动绿色崛起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使命艰巨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梅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凝聚民心、集聚力量,抢抓机遇、团结奋进,主抓发展、狠抓落实,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