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优服务 利企便民促发展
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高标准建设营商环境,找准“用户需求”、坚持“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通过打造懂企业、懂市场的阳光政府,想企业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提档进位。2021 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梅州整体营商环境水平继续保持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一、向内求变,找准“用户需求”探新路弘扬“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苏区精神,深挖政策资源优势,搭建对外发展平台,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拓宽信贷服务渠道,不断提升梅州苏区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一)深挖政策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支持粤北生态功能区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扶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抢抓老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参与“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强项目谋划对接,及时梳理政策,向上争取支持,力争更多的“梅州元素”纳入政策笼子。目前,全市普通国道、内河项目中央车购税收入补助执行西部地区标准,争取 2021 年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项目 23 项、中央预算内投资 4.37 亿元,项目数和补助资金分别占全省的 19%(全省第二)和 13%(全省第四)。全面梳理修订市级产业扶持政策,力促出台符合梅州实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奖补政策,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二)搭建企业发展平台。2021 年 12 月,梅州综合保税区(一期)通过国家正式验收,成为梅州市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并继续加快综合保税区(二期)、国际无水港、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为梅州外贸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工业进园、集聚发展,积极对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2021 年新增收储用地 2424.91 亩,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组织开展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加快园区提质增效,其中,梅州经济开发区电子电路制造特色产业园获批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园。
(三)加快重点产业发展。争取铜箔产业列入“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和“广东强芯”工程,致力打造“中国铜箔之都”。为加快提升梅州铜箔-印制电路板产业发展,梅州生态环境部门积极争取承接省级环评审批权限,主动靠前服务企业,指导和协助企业申请建设项目环评报批,并通过多流程同步办理,将环评审批的时间由 7 个工作日压缩至 2 个工作日,为梅州铜箔-印制电路板产业绿色发展争取时间、攒足动力。目前,总投资 30 亿元的博敏电子扩建项目和总投资 28 亿元的盈华电子高端电子铜箔项目已正式开工。嘉元科技与宁德时代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资80 多亿元建设年产 10 万吨高端锂电铜箔项目,致力打造梅州铜箔百亿产业集群。
(四)拓宽信贷服务渠道。积极发挥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撬动作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累计为 116 家企业提供增信贷款约 16 亿元;“信易贷”平台累计发放贷款 136 笔、总额 7.07亿元;“粤信融”梅州专区注册企业 2.9 万个,新增融资 576 笔,融资金额 23.69 亿;扩大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服务范畴,2021年共发生登记 4834 笔,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 “双公示”数据月度通报机制,完善规范信用修复机制, 2021 年以来为失信主体办理信用修复 888 宗,规范率 100%。
二、细化改革,坚持“用户思维”出新招全市上下以“全周期”为服务范围,聚焦于“新”、聚焦于“细”、聚焦于“实”,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努力,不断实现营商环境的“优”。
(一)详实制定改革政策。着力破解并优化营商环境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借鉴先进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制度上大胆实施改革,先后制定《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梅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梅州市 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关于推进完善全市公共政务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梅州市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1—2023 年)》,加快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力争 2023 年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省第一梯队,以便捷高效政务服务引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二)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公布《梅州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项目清单》,针对简易低风险建设项目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流程。推动省、市工建审批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一网通办”。打造全局性、一体化工程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全市工程建设数据资源化、业务协同化、监管动态化、服务精准化的应用效果。将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合并办理,审批时间由 10 个工作日压缩至 1 个工作日。用地审批“拿地即开工”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威华集团平远项目开工时间较预期提速 2 个月,切实提升投资企业获得感、便利度。
(三)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从减程序、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四方面着手,全力推进企业开办工作,做到企业开办“照、章、税”全流程 0.5 个工作日内办结,同时为新开办企业提供刻章、税控设备、营业执照邮寄和材料复印等“零收费”服务,目前已为全市逾 3.7 万户企业节省开办成本超 810 万元。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首批 60 个“证照联办”事项实现“准入”“准营”一次办。推行商事登记 24 小时“不打烊”,市场主体注册智能“秒批”。
(四)拓展“粤系列”平台应用。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指尖办”,其中“粤省事”梅州专区可办事项 957 项,注册用户 431.5万个;“粤商通”梅州专区可办事项 552 项,注册市场主体 19.4万户;“粤政易”注册用户 9.5 万个,推动实现市、县、镇、村四级高效移动办公;“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部署基层 900 台,可办高频事项 159 项。
三、主动靠前,注重“用户体验”见实效全市上下一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坚持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凝聚一切力量,以更大努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深化“网办”改革,大力推动“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和政务服务“马上办”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动不动产过户与电水气过户联合办理、一次办结,精简办事材料 67%、办理时限压缩 33%。与龙岩、赣州建立“跨省通办”合作机制,第一批实现梅州可办赣州、龙岩事项共 65 项,赣州、龙岩可办梅州事项 28 项;与广州、汕头等 5 地市实现“跨市通办”事项 87 项。开展市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与省级平台整合共享“一张网”对接工作,实现 “不见面开标”常态化。2021 年,全市共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 701 项,交易总金额 63.75 亿元,节约(溢价)1.95 亿元。
(二)健全完善监管措施。多措并举,以科学有效的“管”,促进更大力度的“放”,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全省首创清单责任制,细化各抽查领域部门职责,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减少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2021 年,制定联查实施方案 193 个,检查对象 780 个,部门常态化联合监管成效初显。加快部署应用省行政执法“两平台”市级执法平台,已为全市 322 家执法单位共 5425 名执法人员配置执法账号,实现省、市、县、镇四级同步应用“两平台”。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制定 70 项轻免罚事项清单。
(三)提升税收服务质效。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减税降费的政策要求,全面推动减税降费政策精准落地实施,以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发展的“加法”。同时,市税务局坚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推出 100 项便民办税系列服务措施,创新推出办税事项精准提醒服务,在全省首创“模拟学堂+精准提醒”新模式,为纳税人提供网上办税、在线咨询和税收宣传等一揽子新型“非接触式”线上服务,并推动纳税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转变,目前已实现 244 项涉税费事项全程网上办,涉税事项网上办理率达 90%以上,平均办结时间压缩至 2 天以内。打造“微税厅”,打通镇村税费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群众“10 分钟办税缴费圈”。
(四)做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市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大力推广“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实现立案“不打烊”、庭审“云端见”、执行“不掉线”。蕉岭县法院主动对接引导企业“线上诉讼”,河南某企业“零跑动”完成在梅州的全部诉讼程序,通过优质暖心的司法服务,精准保障实体经济司法需求,有效减少企业群众“诉累”,不断为平安梅州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个个实招、硬招,换来的是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和认可,带来的是对梅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期盼。下来,梅州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坚持“用户思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懂企业、懂市场的阳光政府,不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分送:市政府市长、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抄送: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市委深改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各专题组、保障组。
梅州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 2022 年 1 月 12 日印发
2022年第1期:梅州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简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