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梅县统计局关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时间:2012-02-20   来源:梅县经信局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2011年,我县深入实施“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的发展战略,围绕“当好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排头兵、建设广东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县”的发展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为核心,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山区科学发展新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都取得可喜成绩,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超过预期增长。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5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1亿元,同比增长5.7%,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5.45亿元,同比增长21.3%,拉动GDP增长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4.14亿元,同比增长12.7%,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22.5:48.9:28.6。
财政收入实现大跨越。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41%,成为全省山区5市30个县第二个登上财政收入10亿元台阶的县。
市场物价整体走势得到控制,全年物价由高逐步往低回落。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上涨4.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平均上涨4.3%。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定发展。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9.96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9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共4.5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5%;全年劳务输出11024人,其中城镇1019人,农村10005人。
民生工作继续改善。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7073户18843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445.5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352户688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49.5万元,低保标准274元,人均补差为每月156元;农村低保对象6721户18155人,发放农村低保金2306.8万元,低保标准163元,人均补差为每月82元。2011年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学生生活费补助共有937人,合计金额25.77万元;共有2447人得到资助入读职校,资助费用合计284.57万元。全年城乡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有34580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价格仍处高位,控制物价上涨仍需努力;农村扶贫工作任务仍任重道远;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招商引资工作仍要继续加强。
二、农 业
农、林、牧、渔业保持平稳。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粮食总产量20.07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水稻产量17.24万吨,比增2.6%。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增长1.5%,烤烟增长7.0%,甘蔗增长1.3%,蔬菜增长7.3%。
水果生产平稳增长。全年水果总产量60.43万吨,比上年增长 7.8%;其中柚子产量40.01万吨,比增8.6%。
畜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生猪饲养量66.63万头,比上年增长 2.9%;猪肉产量3.11万吨,比上年增长2.1%;水产品产量3.27万吨,比上年增长6.4%。
林业生态优化发展。全年完成造林(含迹地更新)面积830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3.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4.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1%。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64.95亿元,同比增长20.5%,对GDP贡献率为5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同比增长22.5%。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
建筑业保持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5%。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1亿元,同比增长24.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09亿元,同比增长95.7%。
投资结构继续完善。全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8.17亿元,同比增长24.6%。
2011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新建公路27.1公里;改建公路32.6公里;新增中小学学生席位5300个,其中中学3050个,小学2250个。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邮政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5.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
全年交通运输能力如下:
指标名称 总 量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量 916万人 5.2%
旅客周转量 85554万人公里 12.3%
货物运输量 2511万吨 8.5%
货物周转量 250318万吨公里 14.8%
邮电通讯业有新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414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全县通讯业(电信、移动、联通)拥有固定电话用户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1.8万户,3G手机用户3.5万户,互联网用户4.84万户。
旅游业加快发展。今年我县共接待旅游人数473万人,同比增长 19.5%;创造旅游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19.7%。今年雁南飞茶田景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荣誉。一批新的旅游资源如松口古镇客家文化旅游、桃尧王寿山、梅南九龙山生态旅游和大坪温泉等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和建设之中。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消费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其中,城镇零售额44.34亿元,比增20.4%;农村零售额32.94亿元,比增19.8%。
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6.11亿元,比增20.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17亿元,比增19%。
七、对外经济贸易
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工作不断发展。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已批准)21宗,合同金额3.17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外资4813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861万美元,比增34.3%。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09家,全年完成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各项税收3亿元,同比增长32.7%。
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54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进口总额13477万美元,出口总额31979万美元,分别减少8.2%和增长1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信贷业务稳定发展。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68亿元(未含邮政储蓄),同比增长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7.66亿元,比增12.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6.47亿元,同比增长28.6%。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县中保财产险各类保费收入1730万元,增长26.3%;赔款金额830万元,增长9.6%。县中保人寿险各类保费收入10128万元,增长1.8%;赔款金额1786万元,减少54.6%。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学事业继续发展。全年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项,市级6项,县级6项;其中广东宝丽华电力有限公司的《300MW煤矸石GFB发电组及资源循环利用工程》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特等奖。全年全县财政科技投入达1540万元。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8621人,比上年增长2%,其中高级职称800人,比增22%;中级职称4765人,比增0.8%。
教育事业巩固发展,剩余7个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通过省验收。全县现有小学在校学生2.8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5%;大学录取率77%。
文化事业丰富多彩。全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08场,观众人数达2.5万人次;木偶送戏82场,观众人数达4.5万人次;送电影下乡4584场,观众人数达55万人次。年末,两馆藏书达10.84万册;今年我县的竹板歌、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畲江菊花糕制作技艺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竹板歌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3.3万户。
卫生事业日益发展。全县95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3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37人,其中医生887人。目前全县设有卫生站423间,今年新建卫生站9间。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9.18万人,参合率为99.99%。全县参合农民受益34.71万人次,其中住院补偿2.93万人次,门诊补偿11.22万人次,其他补偿20.55万人次。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我县获得2011年梅州市“市长杯”足球比赛冠军,向省体校输送了3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向市体校输送了38名优秀运动员。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全县人口出生率10.69‰,自然增长率4.8‰;年末总人口627427人,比上年增加1726人,增长0.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2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23%,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12.1%和17.4%。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790元,比上年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其中国有单位比增19.5%,集体单位比增30.8%,其他职工比增14.5%。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年全县有9.93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8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9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9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8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59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9.13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年社会保险基金地税征缴收入5.95亿元,比增82%。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全年环保审批建设项目73宗,审批项目环保投资3016.5万元。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优质率为90%),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饮用和备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乡生态持续改善。
注:1.本公报公布的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
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