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梅县统计局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时间:2011-03-15   来源:梅县经信局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县经济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个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大板快”建设,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绿色的经济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十一五”时期提出的各项经济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完成经济总量超过计划任务。

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增长12.0%,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11.8%;2008年全县GDP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至2010年全县实现GDP 12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比2005年增长76.2%;人均GDP 22798元,比上年增长15.1%,比2005年增长75.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由“十五”时期的26.1:45.5:28.4调整到“十一五”时期的22.8:47.8:29.4。

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时期,我县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3.6%,比“十五”时期平均增幅增加8.3个百分点;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七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比2005年增长1.9倍。

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各年价格变动情况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2 104.8 104.4 97.0 102.8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0.8 103.8 104.7 95.5 103.6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据劳动部门统计,“十一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7万人,比“十五”时期增长6.7%;五年平均登记失业率2.93。2010年全县从业人员28万人;其中城镇在岗人数2.96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共4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7.8 %、51.4%。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实力整体水平仍有待继续提高;农业现代化步伐仍需加快;推广旅游强县及弘扬客家文化工作仍需努力;“绿色的经济崛起”目标仍任重道远。

二、农 业

  农、林、牧、渔业向现代化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6.0%,比“十五”时期增加了2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如下(吨):

“十一五”时期 “十五”时期 “十一五”比“十五”增长%

粮食(含大豆) 189877 221943 -14.4

其中:稻谷 163421 182639 -10.5

大豆 5861 4981 17.7

花生 8263 7109 16.2

甘蔗 1241 2473 -49.8

烤烟 1667 2172 -23.3

茶叶 1073 865 24.0

水果 470081 413292 13.7

其中:柚子 318410 237016 34.3

猪肉 29755 27997 6.3

禽肉 11739 12383 -5.2

水产品 28228 25280 11.7

  林业生产向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完成造林(含迹地更新林)面积累计10812公顷,“十一五”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7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4.7%,比“十五”时期增加了4.5个百分点;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4.7%。

主要工业产品年平均产量如下:

“十一五”时期 “十五”时期 “十一五”比“十五”增长%

无纺布 (吨) 3233 2513.4 28.6

铜精矿 (吨) 2816.8

覆铜板 (万块) 163.8

服装 (万件) 153 92.68 65.1

电子原件 (亿只) 17.36 9.87 75.9

水泥 (万吨) 500.20 423.29 18.2

发电量(亿千瓦时) 74.19 37.83 96.1

电路板(万平方米) 84.65

精练铜 (吨) 14258

铁矿石 (万吨) 26.59

中成药 (吨) 507

轮胎 (万条) 424.6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1亿元,税金总额4.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8.8%和21.7%,平均每年增长11.0%和4.0%。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比2005年增长62.1%,平均每年增长1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46.5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3.79亿元,增长19.4%。民营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十一五”期末投资比重达90%以上。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建设投资达53.4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8%。

  “十一五”时期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新建公路341公里,改建(改造)公路740公里;年产大尺寸导光板10万片;宝丽华荷树园火力发电厂第二期2×30万千瓦时;水力发电5770千瓦;新建梅县松口大桥一座307米;累计新增中小学生席位3.26万个,中小学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0年,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4.84亿元,比2005年增长52.5%,平均每年增长8.8%。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2010年比2005年,旅客运输量增长26.2%,平均每年增长4.8%;旅客周转量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货物运输量增长48.3%,平均每年增长8.2%;货物周转量增长92.9%,平均每年增长14.0%。

  邮电通信业务发展迅速。2010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3.0%,比2005年增长73.4%,平均每年增长11.6%。“十一五”期末全县电话用户14.62万户,其中固话用户8.76万户,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3.9%和减少18.9%;互联网用户34704户,比“十五”期末增长382.0%。2010年,已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100%,已通移动电话的行政村比重99%,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乡镇比重100%,开通互联网业务的行政村比重100%。

  旅游事业长足进步。“十一五”时期,我县接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4.6%,旅游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7.9%。各年接待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如下: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接待人次(万人) 242 278 311 342 396

旅游收入(亿元) 14.8 25 28 30.8 34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销售畅旺。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1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9.5%,平均每年增长20.1%。其中,城市平均每年增长25.3%,农村平均每年增长15.4%。

七、对外经济贸易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我县兴起新一轮招商热潮,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五年间共签定利用外资合同92宗(已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688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076万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0.3%。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果。“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外贸出口总额达84987万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45.4%,平均每年增长19.7%。

八、金融和保险业

  各项信贷业务稳定发展。201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01.6%,平均每年增长1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1.71亿元(未含邮政储蓄),比2005年增长112.5%,平均每年增长16.3%。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比2005年,我县中保财产险各类保费收入增长0.96%,赔款金额减少49.9%;我县中保人寿险保费收入增长10.5%,赔款金额增长111.6%。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十一五”时期,我县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34项,县级31项。科技队伍实力增强。2010年,我县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845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占比重由2005年的51.2%提高到2010年的63.7%。

  教育事业巩固发展。“十一五”时期,普通中学年平均在校学生3.95万人,小学年平均在校学生3.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平均入学率99.9%,小学平均升学率99.9%,初中平均升学率86.8%。

  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十一五”时期以来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共计1325场(其中山歌剧团送戏下乡875场,木偶剧团送戏下乡450场),观众人数80万人次,送电影下乡达12500场。“十一五”期末,两馆藏书达10.17万册;全县共建农家书屋172家,藏书达29.69万册。电视卫星接收站49座,建有有线广播电视站20个,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城区数字电视用户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日益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县89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38张,卫生技术人员1555人,其中医生765人。 “十一五”时期全县共增加186间卫生站。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发展。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县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冠军4项,亚军3项;由我县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陈秋琦代表国家参加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取得银牌。五年间向省市输送优秀体育人才83人。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十一五”期末人口出生率10.03‰,自然增长率4.05‰;总人口625701人,比2005年增加18678人,增长3.1%。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43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2005年实际增长55.0%和44.6%;平均每年实际增长9.2%和7.6%,比“十五”时期增加6.5个百分点和5.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

  职工工资水平逐年增长。201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37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实际增长56.5%,平均每年实际增长9.4%。

  城乡居住条件日益改善。2010年比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增加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增加0.44平方米。

  民生问题得到高度关注。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县最低生活保障线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由“十一五”期初的156元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274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由“十一五”期初的104元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63元。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十一五”期末,全县有5.87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企事业单位),2.7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7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8.02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7.36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由2005年的52.2%提高到2010年的98%。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十一五”时期,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学生生活费补助的共有4751人,合计金额122.22万元;共有1436人得到资助入读技校和职校,资助费用合计637万元(不含国家助学金)。“十一五”时期,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有33.58万人次。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累计批准环保建设项目336个,环保投资21.4亿元。工业“三废”处理率、达标率有所提高。

  注:1.本公报公布的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