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梅县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为引领,以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县镇村建设为契机,以构建产业聚集空间为平台,以落实招商引资为突破,以发展市场化经济主体为导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首季经济运行呈现较强发展态势,以GDP同比增速10.8%领跑全市各县(市、区),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的首季开门红。
一、2025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一)GDP大幅增长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根据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一季度,我区地区生产总值67.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8%,增速全市排名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3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29.68亿元,同比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29.46亿元,同比增长6.1%。
(二)农业生产平缓增长
1-3月,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2.4%。从五行业看:农业产值同比增长3.8%,林业产值同比下降41%,牧业产值同比增长3.4%,渔业产值同比增长2.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同比增长7.9%。
(三)工业生产大幅增长
1-3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35亿元,同比增长62.9%;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8%,两项指标均全市排名第一,全省前列。
从三大门类看:1-3月,全区规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4%;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7%;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
从支柱产业看:1-3月,全区六大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值54.86亿元,同比增长72.6%,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9.4%。其中:产值同比增长的有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业、电力供应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417.6%、30.4%和12.9%;电力生产业、建材行业医药及医疗设备制造业均比去年同期下降,分别下降0.9%、4.3%和6.4%。
从园区角度看:1-3月,梅县产业园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畲江园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7%。
(四)建筑业生产经营小幅增长
1-3月,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4.18亿元,同比增长6.4%。
1-3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3.4%。其中:项目投资同比下降13.6%;项目投资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5.8%;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3.0%;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2.2%。
1-3月,全区重点产业项目投资总额(指农业、工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完成1.54亿元。
(六)市场销售小幅下降
1-3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1亿元,同比下降7.2%。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亿元,同比下降9.3%;乡村市场社会零售总额5.21亿元,同比增长2.0%。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23.24亿元,同比下降7.6%;餐饮收入2.07亿元,同比下降2.1%。从销售规模上来看,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实现零售额7.14亿元,同比下降24.4%。
1-3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9%,环比上月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类面积完成4.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6%。全区商品房销售额完成2.91亿元,同比下降12.2%;其中住宅类销售额完成2.58亿元,同比下降14%。商品房销售均价4734.03元/平方米(去年同期4727.1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4.4%。
(八)财政收入和支出稳定增长
1-3月,全区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6亿元,同比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6.13亿元,同比增长14.9%。
(九)外贸进出口小幅下降
1-3月,全区进出口总额完成14.12亿元,同比下降2%。其中,出口总额完成7.45亿元,同比下降8%;进口总额完成6.67亿元,同比增长5%。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林牧渔业方面:一是蔬菜增长空间有限,在耕地资源总量刚性约束背景下,受种植面积拓展空间收窄制约,产量规模持续提升幅度呈现边际递减态势。二是林业经济呈现双维承压态势,直接影响林业产值下降,重点受林木采伐规模收缩和镇村两级在林产品资源采集覆盖度不足的影响。三是生猪产能释放带动出栏量同比跃升11%,但牛、羊及禽类等多元畜产品同步实施产能调减,对行业整体增速形成对冲效应。四是当前大宗淡水鱼亩产收益逐步下滑,高经济价值品种(鳜鱼、鲈鱼)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致单产水平难以突破,整体渔业产值增速乏力。
(二)规上工业方面:全区六大骨干企业呈现显著分化发展格局,其中电力生产板块整体呈现下行态势,比如水力发电企业受本年度降水量同比减少影响尤为突出,产能释放受到严重制约;建材行业受下游房地产及建筑业景气度下行传导影响,产业链中游的混凝土与水泥制造领域降幅最为显著。
(三)建筑业方面:全区建筑业呈现结构性分化态势:一是增长动能方面,市政工程类建筑企业成为支撑全区建筑业产值微增的主要动力。二是运营挑战方面,全行业普遍存在施工垫资压力,工程款回款周期延长,工程进度缓慢,影响产值确认效率。三是市场冲击方面,建筑业房建工程项目大幅缩水,房建工程合同额较上年同期缩减大,导致房建主导型企业产值呈现深度回调。四是受光伏并网影响,光伏新能源企业建设施工放缓,进一步影响建筑业产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贡献不足,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回落,无新开工项目、企业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导致投资后劲不足。二是居民购房意愿持续低迷,市场需求下行进一步抑制开发投资。三是重大项目支撑乏力,全区在库10亿元以上项目仅5个,且建设周期长、进度缓慢,对投资拉动作用有限。四是项目储备和新增产能不足,缺乏增量项目。五是政府投资项目进度滞后,存在项目未达预期等问题。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一是通讯器材类商品受市场波动影响,出现同比大幅下降。二是汽车销售结构性调整加剧,受新能源汽车降价冲击,传统燃油车销售显著下滑;此外,伴随新能源汽车普及,汽油类商品销量呈现明显下降态势。三是二手车市场交易活跃度与营收贡献不匹配,其主营收入集中于中介服务领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接下来,梅县区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重点在以下七个方面发力:
(一)多维聚合赋能,助推农林牧渔产业提质增效。一是积极探索引导调整水果品种结构,推广高附加值水果错季种植,推动水果品种改良与技术集成,在量与质上同时下功夫。二是针对渔业养殖小而散、效益差等问题,借鉴兄弟县打造渔业产业园经验,推广集约化养殖模式,设立高价值品种(黄骨鱼等)专项扶持项目,整合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渔业品牌,切实发挥水车水产专业镇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同步推动林业资源精细化统计,压实镇村林产品采集责任,重点引导补全竹笋、药材等未纳统品类数据。四是区直相关部门及镇村加强协作,实时跟踪农林牧渔生产情况,确保数据真实、及时更新、全面覆盖、不漏不瞒。
(二)三重驱动发力,锻造工业经济增长强劲引擎。一是推行全员招商,持续招商,尤其是聚焦高精尖科技制造领域,开展精准招商,着重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加快引进、建设、投产高附加值工业项目,同时引导骨干重要企业补链强链延链,做大关键工业产业蛋糕,注重培育现有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如基金招商等招商新模式,吸引优质项目落户。鼓励支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发展上下游产业,实现最快速最直接的招商成效。二是积极发展壮大重点支柱产业,重点关注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家具制造、智能电子制造,全力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成投产,鼓励龙头企业实现技改升级、增资扩产,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三是持续开展“暖企”服务,深入相关骨干企业、困难行业,加强横向和纵向沟通,尽力为企业排解发展难题,提振企业生产及经营信心,促进企业提产增效。
(三)双措协同并进,筑牢建筑行业数据根基。一是应统尽统,做好新增单位入库。加强部门沟通,将统计局“一套表”上报库中建筑业单位与住建局掌握的有建筑资质的单位进行比对,发现有建筑资质的建筑企业单位及时通知企业做好入库工作。二是强化执法,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开展“双随机”统计督查和重点企业检查相结合的统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建筑企业签订合同、产值、收入、税收等主要指标,严防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通过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扩大统计法的影响,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四)多措精准施策,激活“四上”企业增量动能。一是重点抓好在库“四上”企业稳定发展,通过加强跟踪服务、落实惠企政策,稳住规上企业产值规模,防止限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出现明显下滑。对经营波动较大的企业实行专班对接,及时解决用工、融资等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守住达标底线。二是针对网报数据异常的“四上”企业,逐一核查,重点了解填零上报原因,统计部门引导企业规范统计台账,做到所有经营数据都规范入统、颗粒归仓。三是积极培育优质“四上”企业。区发改局牵头,融汇工商、税务、供电等部门数据,筛选有潜力的企业入库。
(五)协同攻坚突破,稳住固定资产投资底盘。强化部门协作,优化服务流程,以投资主体为牵头单位,联合排查已开工未纳统项目;针对零上报的投资项目,及时引导项目单位按制度完善数据;加大金融帮扶力度,确保在建项目有序推进;加强部门联动,深入投资项目施工现场,了解投资建设进度,避免少报、漏报情况。
(六)多轮驱动发力,释放消费市场增长势能。提振消费信心、扩大内需并激发市场潜力,让传统消费与新兴业态共同发力。一是强化大宗消费支持力度,利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占比高、带动力强的特点,增加汽车、家电消费。二是大力宣传政府消费券作用,支持零售、住宿、餐饮、旅游等消费。根据国家、省、市等促销政策的重大契机,落实政策配套组织发放消费券,同时发动企业结合政府消费券开展各类促销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三是强化新业态线上消费支持力度,利用当前直播电商发展机遇,加大互联网企业招商力度,做强做大网络销售,形成规模大、行业多的网上零售经济。
(七)强化监测研判,守牢经济稳定运行基本盘。一是坚持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动态跟踪重点领域运行数据,科学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做到问题早发现、趋势早预判、政策早储备,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将统计工作前置到各项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中,跟着项目推进全程跟进,及时掌握项目审批、资金到位、建设进展等重要情况,及早精准纳统,确保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