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2023年梅县区农业生产简析

时间:2024-04-30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2023年,梅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省、市、区部署要求,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坚持“三农”优先发展,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全区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农业生产总体情况

  2023年,梅县区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68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值77.14亿元,同比增长5.1%;林业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111.9%;畜牧业产值13.11亿元,同比增长5.9%;渔业产值4.96亿元,同比增长3.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1.87亿元,同比增长10.9%。从农业产业结构上看,全区农业生产仍然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两行业占比达91.5%,但比上一年略有下降(见表1)。

表1:2023年梅县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比及增速情况

指标

总产值(亿元)

占比(%)

增速(%)

农林牧渔业

98.68

100.0

5.9

  农业(种植业)

77.14

78.2

5.1

  林业

1.6

1.6

111.9

  牧业

13.11

13.3

5.9

  渔业

4.96

5.0

3.8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活动

1.87

1.9

10.9

(一)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1.粮食生产总体保持平稳。2023年,我区各级切实扛起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政治担当,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继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全区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3.3万亩,总产量14.91万吨,全面完成省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任务。从分收成季节看,春收粮食面积1.48万亩,同比增长0.8%,总产量0.41万吨,与上年持平;夏收粮食面积15.9万亩,同比减少7.4%,总产量7.13万吨,同比减少6.1%;秋收粮食面积15.94万亩,同比减少9.0%,总产量7.37万吨,同比减少9.9%。分品种看,全年稻谷播种面积28.71万亩,同比下降9.4%,总产量13.73万吨,同比下降8.8%;豆类播种面积1.96万亩,增长1.5%,总产量0.38万吨,增长4.3%;薯类播种面积1.69万亩,同比增长6.4%,总产量0.51万吨,增长5.2%(见图1)。

  蔬菜水果茶叶生产态势持续向好。梅县区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因地制宜依托金柚产业园和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全区蔬菜水果茶叶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蔬菜播种面积17.36万亩,同比增长2.1%,总产量达53.94万吨,同比增长3.7%;水果种植面积40.04万亩,同比

增长2.0%,总产量达88.65万吨,同比增长6.0%;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同比增长9.9%,总产量达0.17万吨,同比增长13.6%(表2)。

表2 2023年梅县区蔬果茶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面积(万亩)

增长(%)

产量(万吨)

增长(%)

蔬菜及食用菌

17.36

2.1

53.93

3.7

叶菜类

7.20

1.4

22.57

1.5

白菜类

2.34

3.0

6.79

6.7

根茎类

1.94

0.6

6.79

8.3

葱蒜类

0.84

-0.3

5.58

1.2

瓜菜类

1.97

2.5

3.70

4.8

瓜果类(果用瓜)

1.92

1.0

4.54

1.2

园林水果

40.04

1.7

88.65

6.0

柚子

27.84

2.4

66.01

6.7

柑橘橙

3.41

0.4

7.02

2.2

香蕉

1.38

2.2

2.62

5.2

李子

2.46

2.1

4.38

4.0

茶叶

2.31

9.9

0.17

13.6

  (二)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

  1.生猪存栏下降,出栏增长。2023年,我区继续健全和完善绿色畜禽生产体系,培育主导产业,引导特色养殖,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推动了生猪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全区生猪存栏18.74万头,同比下降7.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58万头,同比下降1.4%。生猪出栏33.59万头,同比增长8.5%,猪肉总产量2.74万吨,同比增长10.3%。

  2.家禽及牛羊存出栏规模均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梅县区活家禽存栏量为233.39万只,同比增长0.5%,其中活鸡存栏量为171.79万只,同比减少1.6%。活家禽出栏量为747.69万只,同比增长2.0%,其中活鸡出栏量为510.93万只,同比增长3.7%。牛年末存栏量为0.81万头,同比增长1.0%。羊饲养量为4.77万只,同比增长1.7%。

  (三)渔业生产升级优化

  2023年,我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积极参与省级水产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示范区的创建活动。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加快现代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梅县区现代渔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梅县区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3040公顷,比上年增长0.2%,水产品产量3.28万吨,同比增长5.7%。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不足

农业生产受温度、气候、气象条件的变化约束较大,低温阴雨、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往往会影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总体仍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难以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梅县区农业经营户呈现“散小弱”特征,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缓慢,活力不强,创新不足,实体经济亟需提升,产业联动效应较弱,难以辐射和示范带动大范围的农村地区。

  (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从事农业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村主要劳动力和乡村人才年龄偏大,人才外流较严重,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务农人口,其对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接受能力不足,对新技术养殖手段掌握不到位、对农产品深加工缺乏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影响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各种农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农作物种植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二)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一是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和自主创新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将农产品数量优势转化为质效并重的优势。二是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创新模式,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集约带动作用,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三)通过加强各种实用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农村从业人员技能;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农带农机制形成,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集约带动作用,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