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梅县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三农”优先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农业生产总体情况
2022年,梅县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业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97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4.5%。其中:种植业产值73.21亿元,同比增长4.2%;林业产值1.04亿元,同比下降14.7%;畜牧业产值14.17亿元,同比增长10.0%;渔业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1.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2.3%。从农业产业结构上看,全区农业生产仍然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两行业占比达92%(见表1)。
表1:2022年梅县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情况
指标 | 总产值(亿元) | 占比(%) | 增速(%) |
农林牧渔业 | 94.97 | 100.0 | 4.5 |
农业(种植业) | 73.21 | 77.1 | 4.2 |
林业 | 1.04 | 1.1 | -14.7 |
牧业 | 14.17 | 14.9 | 10.0 |
渔业 | 4.88 | 5.1 | 1.0 |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活动 | 1.67 | 1.8 | 12.3 |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1.粮食生产总体量稳质提。2022年,梅县区将粮食生产作为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继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据统计,主推技术推广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97.3%,农机总动力为18.41万千瓦,比增4.0%,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8.37%,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全区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6.14万亩,总产量16.18万吨,全面完成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任务及水稻扩种任务。分收成季节看,春收粮食面积1.46万亩,同比增长0.8%,总产量0.41万吨,同比减少0.5%;夏收粮食面积17.17万亩,同比减少5.0%,,总产量7.59万吨,同比减少8.8%;秋收粮食面积17.50万亩,同比减少8.6%,总产量8.18万吨,同比减少7.1%,。分品种看,全年稻谷播种面积31.68万亩,同比下降7.5%,总产量15.05万吨,同比下降8.0%;豆类播种面积1.93万亩,增长3.1%,总产量0.37万吨,减少14.2%;薯类播种面积1.59万亩,与上年持平,总产量0.49万吨,与上年持平(见图1)。
2.蔬菜水果生产态势向好。梅县区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因地制宜依托金柚产业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全区蔬菜水果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蔬菜播种面积17.02万亩,同比增长1.7%,总产量达52.0万吨,同比增长3.8%;水果面积39.26万亩,同比增长1.7%,总产量达83.66万吨,同比增
长4.5%(表2)。
表2 2022年梅县区蔬果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 面积(万亩) | 增长(%) | 产量(万吨) | 增长(%) |
蔬菜及食用菌 | 17.02 | 1.7 | 52.0 | 3.8 |
叶菜类 | 7.12 | 2.1 | 22.23 | 0.1 |
白菜类 | 2.24 | 1.7 | 6.37 | 8.2 |
根茎类 | 1.93 | 0.4 | 6.27 | 4.8 |
葱蒜类 | 0.84 | -1.1 | 5.51 | 2.2 |
瓜菜类 | 1.92 | 3.3 | 3.53 | 16.4 |
瓜果类(果用瓜) | 1.90 | -1.5 | 4.49 | 5.0 |
园林水果 | 39.26 | 1.7 | 83.66 | 4.5 |
柚子 | 27.19 | 3.6 | 61.86 | 5.2 |
柑橘橙 | 3.40 | -1.2 | 6.87 | 7.6 |
香蕉 | 1.35 | -1.6 | 2.49 | -1.3 |
李子 | 2.41 | -2.2 | 4.21 | 3.2 |
其他杂果 | 4.91 | -3.3 | 8.23 | -0.6 |
(二)畜牧业保持较快增长
1.生猪产能持续恢复。2022年,我区加快生猪产能恢复,多举措做好稳产保供,建立健全绿色畜禽生产体系,培育主导产业,引导特色养殖,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推动了生猪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全区生猪存栏20.28万头,同比下降3.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6万头,同比增长36.5%。生猪出栏30.95万头,同比增长11.2%,猪肉总产量2.49万吨,同比增长2.3%。
2.家禽及牛羊存出栏规模呈“两减一增”。2022年梅县区活家禽存栏量为233.39万只,同比减少15.1%,其中活鸡存栏量为174.54万只,同比减少13.8%。活家禽出栏量为815.57万只,同比增长7.6%,其中活鸡出栏量为492.61万只,同比增长0.3%,肉鸽出栏82.64万只,同比增长近24倍。牛存栏量为0.8万头,同比减少3.8%。羊饲养量为4.69万只,同比增长2.6%。
表3 2022年梅县区主要畜禽肉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 肉产量(万吨) | 增长(%) |
肉类总产量 | 3.94 | -2.8 |
猪肉 | 2.49 | 2.3 |
牛肉 | 0.03 | -2.5 |
羊肉 | 0.05 | -0.4 |
鸡肉 | 0.67 | -8.6 |
鸭肉 | 0.48 | -18.5 |
(三)渔业生产优化升级
2022年,我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广“稻鱼共生”综合种养,开展水产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试点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与生态养殖示范区工程项目”,有效促进渔业增收增效。2022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3033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3.3%。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不足
农业生产受温度、气候、气象条件的变化约束较大,低温阴雨、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往往会影响农业生产,并使其遭受重大损失,“靠天吃饭”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十三五”期间,梅县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总体仍显薄弱,尤其是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农业基础设施地区化差异明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难以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梅县区农业经营户呈现“散小弱”特征,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缓慢,活力不强,创新不足,实体经济亟需提升,产业联动效应较弱,难以辐射和示范带动大范围的农村地区。
(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收益低下,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务农人口,其对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接受能力不足,对新技术养殖手段掌握不到位、对农产品深加工缺乏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影响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各种农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农作物种植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二)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一是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和自主创新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将农产品数量优势转化为质效并重的优势。二是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创新模式,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集约带动作用,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三)建立畜牧业风险防范机制。一是抓好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确保不爆发区域性重大疫情。二是坚决完善畜牧养殖业环保设施建设,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推进现代化健康养殖模式,不断优化畜牧业养殖结构,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