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2021年梅县区农业生产稳步向前制约因素亟待突破

时间:2022-05-05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梅县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三农”优先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农业生产总体情况

  2021年,梅县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业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25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8.1%,增幅比全市高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1%,增幅比全市高1.9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值68.49亿元,同比增长5.9%;林业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2.4%;畜牧业产值16.75亿元,同比增长19.5%;渔业产值5.15亿元,同比下降0.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1.46亿元,同比增长13.8%。从产业结构上看,全区农业生产仍然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见表1)。

表1:2021年梅县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情况

指标

总产值(亿元)

占比(%)

增速(%)

农林牧渔业

93.25

100.0

8.1

  农业(种植业)

68.49

73.4

5.9

  林业

1.40

1.5

2.4

  牧业

16.75

18.0

19.5

  渔业

5.15

5.5

-0.5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活动

1.46

1.6

13.8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1.粮食生产总体量稳质提。2021年,梅县区将粮食生产作为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继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据统计,主推技术推广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97%,农机总动力为17.7万千瓦,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6.43%,全面完成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任务及水稻扩种任务。全区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8.6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量17.54万吨,同比增长0.2%。分季看,春收粮食面积1.45万亩,同比减少12.2%,总产量0.41万吨,同比减少5.9%;夏收粮食面积18.0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量8.33万吨,同比增长1.7%;秋收粮食面积19.15万亩,同比增长1.0%,总产量8.80万吨。分品种看,全年稻谷播种面积35.21万亩,同比增长0.5%,总产量16.62万吨,同比增长0.7%;豆类播种面积1.87万亩,减少7.4%,总产量0.43万吨,减少12.2%;薯类播种面积1.59万亩,减少1.2%,总产量0.49万吨,减少4.2%(见图1)。


  蔬菜水果生产态势向好。梅县区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1年,全区蔬菜水果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蔬菜播种面积16.74万亩,同比增长0.5%,总产量达50.09万吨,同比增长5.4%;水果面积38.61万亩,同比增长1.6%,总产量达80.06万吨,同比增长5.2%(表2)。

表2 2021年梅县区蔬果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面积(万亩)

增长(%)

产量(万吨)

增长(%)

蔬菜及食用菌

16.74

0.5

50.09

5.4

叶菜类

6.98

0.5

22.21

6.7

白菜类

2.23

0.1

5.88

4.7

根茎类

1.92

0.5

5.98

4.6

葱蒜类

0.85

1.5

5.39

2.6

瓜菜类

1.86

0.3

3.04

6.3

瓜果类(果用瓜)

1.93

-0.4

4.28

4.1

园林水果

38.61

1.6

80.06

5.2

柚子

26.25

2.9

58.80

5.8

柑橘橙

3.44

-1

6.38

2.2

香蕉

1.37

-0.1

2.52

3.2

李子

2.47

0

4.08

4

其他杂果

5.08

-1.9

8.28

4.3

  (二)林业发展稳中向好

  近年来,梅县区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大力推进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大径材培育、生态景观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和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等林业工作。截至目前,全区林地面积27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54%,森林蓄积1225.38万立方米,建成11个自然保护区和40个森林公园,林业总产值达1.4亿元,同比增长2.4%,形成梅县区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力支撑。

  (三)畜牧业保持较快增长

  1.生猪产能持续恢复。2021年,梅县区引进广新控股、正大康地集团等5家现代化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推动了生猪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随着生猪产能恢复,生猪存栏稳步提升,全区生猪存栏21.0万头,同比增长15.1%,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17万头,同比增长12.8%。生猪出栏27.84万头,同比增长13.3%,猪肉总产量2.43万吨,同比增长24.3%。

  2.家禽及牛羊存出栏规模呈“两减一增”。2021年梅县区活家禽存栏量为274.7万只,同比减少9.3%,其中活鸡存栏量为202.58万只,同比减少17.0%。活家禽出栏量为758.0万只,同比减少17.6%,其中活鸡出栏量为491.12万只,同比减少21.7%。牛存栏量为0.84万头,同比增长0.8%。羊饲养量为4.57万只,同比减少0.9%。

表3 2021年梅县区主要畜禽肉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肉产量(万吨)

增长(%)

肉类总产量

4.05

4.8

猪肉

2.43

24.3

牛肉

0.03

-1.5

羊肉

0.05

   2.2

鸡肉

0.74

-32.9

鸭肉

0.59

16.6

  (四)渔业生产优化升级

  2021年,梅县区持续促进渔业提质增效,聚力发展渔业主导产业,引导绿色健康养殖,实施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完善梅县绿色健康渔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养殖标准化建设、水库健康养殖示范、水产养殖机械化示范项目,形成了水产苗种生产、龟类养殖、小龙虾养殖基地等8大特色养殖基地。2021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3033公顷,水产品产量3.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不足

  农业生产受温度、气候、气象条件的变化约束较大,低温阴雨、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往往会影响农业生产,并使其遭受重大损失,“靠天吃饭”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十三五”期间,梅县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总体仍显薄弱,尤其是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农业基础设施地区化差异明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难以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梅县区农业经营户呈现“散小弱”特征,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缓慢,活力不强,创新不足,实体经济亟需提升,产业联动效应较弱,难以辐射和示范带动大范围的农村地区。

  (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收益低下,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务农人口,其对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接受能力不足,对新技术养殖手段掌握不到位、对农产品深加工缺乏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影响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各种农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农作物种植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二)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一是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和自主创新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将农产品数量优势转化为质效并重的优势。二是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创新模式,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集约带动作用,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三)建立畜牧业风险防范机制。一是抓好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确保不暴发区域性重大疫情。二是坚决完善畜牧养殖业环保设施建设,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推进现代化健康养殖模式,不断优化畜牧业养殖结构,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