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政务要闻

《奋斗•启航》系列报道一:梅县区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

时间:2021-10-21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近年来,梅县区立足广东生态发展区定位,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颜值”和产值齐升、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并于近日获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金秋十月,走进城东镇玉水村,只见群山叠翠,河流清澈,柏油村道干净整洁,灰墙黛瓦的民居整齐美观,“厨乡”元素随处可见,一幅美丽新农村图景徐徐展开。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个到处都是残山破水,黑水四处流淌,村民生活贫困的“煤炭村”。

  蝶变的神奇“密码”就是绿水青山。

  2005年,地方政府大力开展煤矿整顿, 系统推进全域生态修复,同时帮助群众学技能。不少村民外出学厨,留守村民发展绿色种养,推动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和价值提升,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村”。近几年,玉水村以“厨师之乡”为抓手,探索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等产业链,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治理的绿色发展道路。

  玉水村是“两山”理论在梅县区实践创新的一个缩影。除了玉水村,还有梅南镇“红色美丽乡村”水美村、松口镇“金柚亿元村”大黄村、“叶帅故里·国际慢城、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雁洋镇等等,在梅县区,“绿水青山成就生态富民美景,全域旅游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新产业模式开创乡村振兴新未来”成为了一种新兴现象。

  这一切,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近年来,梅县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不断扩大绿色空间,在全市率先启动“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建立了“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工作联动机制,扎实推进环保督察,打好碧水攻坚战,强化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功能,使绿水青山资源本底不断夯实。同时,梅县区立足粤北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构建“3113”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好“红色牌”,做优“绿色牌”,做精“特色牌”,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促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将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了绿色发展与富民惠民。近日,梅县区获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目前,梅县区森林覆盖率达75.54%,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5-98.9%;地表水水质总体达到划定功能区标准;先后建成了11个自然保护区、40个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拥有一家国家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0多处国家级古村落、古镇、古街区,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旅游精品村和旅游特色村,打造了雁洋省级示范镇、17个省级示范村、42个“四沿”示范村和沿石窟河精品游线14个村庄等一批示范点。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88.5亿元,金柚产业入选国家级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梅县金柚区域公共品牌评估价值113.2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梅县绿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获评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

  翠绿青山衔金银,一江碧水淌财富。下一步,梅县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扣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依托资源优势,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全力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


(文/李小冰 卜链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