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城东镇,地处城郊,是进入梅州中心城区的“东北大门”。近年来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该镇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区位优势”加速转变为“发展胜势”。
工业园区内,机器轰鸣奏响“工业立镇”的强劲乐章;青山绿水间,焕然一新的村居描绘出“镇村同美”的秀丽画卷;乡野沃土上,蓬勃的特色产业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城东镇坚持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将典型镇村培育作为重要抓手,突出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全镇上下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以奋斗之笔,将蓝图化为现实,一座产城融合、城乡共富的工业强镇正加速崛起。

城东镇推动高端铜箔、机械智造、智能家电等主导产业加快“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受访者供图
集群聚链,重点产业发展稳健
广东嘉元时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嘉元时代”)生产车间机器轰鸣,梅县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项目按下“加速键”,庆达科技智能家电配套产业(梅州)基地一期项目(下称“庆达智能家电一期项目”)进入试生产,梅州市伟友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开足马力赶订单……初秋时节,走进城东镇,扑面而来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和蓬勃的发展势头。
在嘉元时代生产车间里,一条条薄如蝉翼的金色铜箔正从生箔机的辊轴上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出。自2023年9月28日首期项目建成投产以来,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10月,3号B区36台生箔机已全面投产,月产能约900吨;3号A区18台生箔机及配套设施正在安装调试中,预计今年年底投产。此车间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约2万吨的目标,年产值约10.5亿元,带动就业约400人。

庆达智能家电一期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
在庆达智能家电一期项目车间里,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们有序地忙碌,各类自动化设备高效协作,一件件家电配套产品顺利下线。“目前订单饱和,产销两旺。”广东庆达智能电子公司副总经理杨云介绍,该项目已于2025年2月完成竣工验收,7月启动设备搬迁,8月中旬实现联调联试,目前进入试生产阶段。
杨云表示,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新增智能家电配套产品年产可达300万台/套,新增年产值可达3亿元,新增全口径税收可达1000万元,并带动就业200人。
作为在梅州深耕多年的制造业企业,广东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21年就在城东镇落地智能家电电机项目。此次追加投资建设新项目,不仅是企业对城东镇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也折射出当地在机械智造、智能家电等产业链方面的持续完善和集聚效应。
立足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城东镇以梅县产业园区为载体,已汇聚BPW(梅州)车轴、嘉元时代、广东庆达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推动高端铜箔、机械智造、智能家电等主导产业加快“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近年来,城东镇坚持“招商引资”和“安商增资”两手抓,全力做强镇域经济支柱产业。今年以来,镇主要领导带头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外出对接企业14家,签约项目3个,计划投资总额5.79亿元。班子成员常态化下沉一线,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开展“一对一”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人才、用地、资金等发展难题,全力保障企业增资扩产、早日达效。
此外,城东镇将培育“四上”企业作为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盘活存量、拓展增量、做大总量。“我们建立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定制帮扶计划,成立经济专班,由镇主要领导带队常态化走访对接,及时解决企业诉求,全程护航成长。”城东镇镇长邓长河介绍,城东镇现有“四上”企业34家,今年精准培育16家,接下来将继续加大摸排和培育力度,助力更多企业升规入统。
镇村同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这条路连摩托车都难通过,现在好了,路畅通了,市场也整洁多了!”谈及金盘桥市场周边的变化,城东镇石下村村民潘英英感慨不已。
曾经,金盘桥马路市场因流动摊贩与商铺长期占道经营,成为困扰群众出行的“堵点”。
“占道经营不仅导致道路拥堵,人车混行也存在安全隐患。在收到群众反映后,镇政府下决心整治,还路于民。”石下村党委书记张本增介绍,今年4月,在区相关部门支持下,镇村对金盘桥市场开展整治,拆除违规占道铁皮棚20多处,重新划设临时摆卖点、停车位,铺设柏油路,有效解决了市场及周边环境脏乱差、交通拥堵等问题。
如今走进市场,道路宽敞通畅,摊位整齐划一,原先杂草丛生的地块变成规范有序的临时摆卖点,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金盘桥市场的整治得到群众热烈反响。有居民写信表扬道:“整治金盘桥市场的行动周边老百姓盼望已久,这是为民做了一件好事、贴心事。”“看到镇村干部放弃周日休息,为人民办实事,我们为你们点一万个赞。”
打通道路“中梗阻”、疏解居民“心头堵”。金盘桥市场的蝶变是城东镇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人居环境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城东镇狠抓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同时大力提升农房风貌、开展绿化美化,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圩镇客厅建成启用、示范主街整洁有序、滨水公园建设完成……走进城东圩镇,美丽圩镇实景图缓缓展开。

石月村昔日的一潭死水成功活化成了村民的休闲好去处。受访者供图
在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石月村,“客味”十足的民居、清澈的池塘、蜿蜒的步道、法治主题走道巧妙融合,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我们号召村民共建共治,通过上级拨付、热心乡民捐助、群众自筹,积极推动村内各项建设,让村庄越来越美。”石月村委会干部张诗婧介绍。
近年来,石月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村内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环境面貌净化美化。完成了7公里村道沥青铺设,安装了198盏太阳能路灯,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在农房风貌提升方面,已完成大塘面周边35户农房、9座老祖屋的风貌提升,累计拆除危旧房和废弃猪牛栏约2500平方米,修缮老屋约2300平方米。在绿美生态建设方面,共筹集绿美资金20万元,打造了团委林、政企林、党员先锋林、政协林、巾帼林、桑梓林等一批主题林,累计栽植苗木8000余株。
眼下,城东镇正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助推“百千万工程”。争取到中铁十五局投入300余万元持续推进周溪河河道清淤清杂、管线规整和闸门改造等工程,对沿河步道开展绿化、美化建设,打造更加便民、更具特色的群众生活休闲环境,让美丽环境真正惠及于民、赋能乡村。
盘活资源,乡村产业活力迸发
霜降过后,书坑村海佳家庭农场迎来今年首批释迦果采摘。七年前,吴东海流转村民土地,开始种植沉香与释迦,如今果园已硕果盈枝,丰收在望。
“目前我们种植释迦果已达15亩,有五个品种,前两年开始挂果。”吴东海笑着说,“今年气候适宜,预计总产量能达到两万斤。”

书坑村释迦果迎来采收季。
土地流转焕发活力,特色种植带动增收——这样的振兴故事正在城东镇接连上演。近年来,该镇依托城乡接合部的区位优势,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积极培育“周末经济”与“城郊经济”,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葵下村,昔日的湖洋田撂荒地,被改造为连绵荷塘。2023年起,当地通过“村民复种+村集体统耕”模式,既产莲藕莲子,又迎赏花游客,带动乡村人气旺起来、产业强起来,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玉水村则发挥“厨师之乡”优势,引进广东小蛮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小蛮牛公司”)集约土地上百亩构建“厨乡+现代农业”“厨乡+特色餐饮”“厨乡+休闲文旅”的现代化厨乡田园综合体,带动5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玉水村构建“厨乡+现代农业”“厨乡+特色餐饮”“厨乡+休闲文旅”的现代化厨乡田园综合体。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玉水村游客盈门。“假期天天满负荷运转,游客多是组团前来。”小蛮牛公司相关负责人邓云娇表示,经过数年发展,公司已建成集餐饮、研学、休闲、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石下村集约土地约250亩引进乐得鲜蔬菜基地和水彩时夏;莲塘村集约土地共约300亩,引入伟英生物种植甜玉米、南瓜、罗布麻、万寿果等;谢田、莲塘、葵上、石下等4个村集约土地100亩建设香水柠檬种植基地,种植香水柠檬6500余株……通过土地集约与项目牵引,城东镇逐步形成“一村一品、连片发展”的振兴图景。
“我们正以玉水玫瑰园为载体,争取到中铁广州工程局桥梁公司助力200万元,探索‘社会助力+企业运营+支部’合作模式,优化园区布局,提升周边设施与农房风貌,打造梅州的‘莫奈花园’。”邓长河表示,镇里同步推动云香楼转型为新型生态农庄,融合高品质餐饮与农事体验,形成餐饮观光一体化新业态。接下来,城东镇将串点成线、聚链成势,推动绿美资源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城东镇党委书记姚妮雅:以“典”带面 产城联动
今年以来,城东镇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系统推进、多点突破,把培育好典型镇村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推动产业兴旺、环境提升、治理增效,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接下来,城东镇将围绕“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紧盯“五年显著变化”任务,攻坚克难、竞标争先,奋力建好典型镇。

通过农房风貌提升,城东圩镇焕然一新。受访者供图
一是全力抓好镇域经济发展。全力服务好保障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城东能源港等项目落地建设。发挥梅县产业园优势,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热心乡民招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共享菜园等新业态,积极对接绿宜康公司,加强“镇村企”合作,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紧盯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谋深做实城东镇产业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重点路段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美丽宜居村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争取获得资金、政策支持,加快打造具有城东特色的美丽镇村。
三是全力抓好改革创新赋能。扎实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激活镇村发展活力。落实“一户一策”措施,加力提速推进避险搬迁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四是抓好社会力量动员。统筹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房风貌提升和绿美行动,营造全民参与典型镇村创建的良好氛围。
来源于:南方日报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