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万宝率队前往梅县区隆文镇调研红菇林下人工仿野生栽培技术试验项目。暨南大学副教授冉艳红、项目合作企业负责人、隆文镇镇长白雪丹陪同调研。
正值秋季出菇关键期,调研组在深山红菇种植区,现场察看了栽种菌包的出菇情况。试点树下,虽经菇农2轮采摘,菌包仍持续冒出鲜红饱满的红菇,单树出菇量达20多朵。种植户李叔介绍,“这批菌包7月底种下去,不到3个月就出菇了,鲜菇市场价能卖到100多块一斤”。经检测,试点红菇品质与野生红菇持平,单树出菇量是自然生长状态的3-4倍。
在调研座谈会上,冉艳红副教授介绍了仿野生扩繁技术攻关进展情况,该项目先后攻克了野生红菇菌种分离难、培养基适配性差、林下环境调控复杂等多项难题,通过菌种提纯、菌包配方优化,成功突破国内红菇人工栽培技术瓶颈,该项成果走在行业技术领域前列。通过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具备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项目组在我市的大埔、兴宁及梅县区等地同步布局选取了多个试点种植基地,均已实现连片出菇,长势喜人,标志着我市红菇林下栽培试点全面见效。合作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建设标准化菌包生产车间,未来将加快推进红菇人工栽培的产供销三产融合工作,并配合隆文镇等地政府的产业规划定位,打造“林下采摘+农旅体验”生态旅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
徐万宝局长对林下红菇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立项资助+高校团队+企业承接+镇村联动”组织模式给予肯定。他强调,一要强化科技服务,以暨南大学梅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为平台,发挥暨南大学农村科技特派员科研团队的力量,持续强化红菇科研攻关,为梅州红菇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二要深化成果转化,在前期突破红菇人工栽培技术瓶颈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和菇农沟通协作,降低农户种植风险,让科技成果入县达镇取得较好的集成示范效果;三要加快区域品牌标识设计,建立梅州红菇品牌,形成统一菌种供应、种植标准和品牌销售梅州红菇模式,用科技红利推动农户增收、产业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