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时节,梅县区畲江镇太湖村的千亩稻田稻浪翻滚,收割机隆隆作响,在开阔的田野间穿梭。“以前这里都是湖洋田,种一季连两百斤稻谷都很难得到。”村民刘叔一边擦去额头的汗水,一边笑着说,“土地整改后,稻谷产量质量都提升了,亩产超千斤!”
太湖村这幅丰收画卷是梅县区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梅县区将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等手段,结合农村“三块地”集成改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畲江镇太湖村积极响应,对撂荒耕地进行改造,清除原有田坎,填埋水沟,重新修筑田间耕作道路、灌溉渠圳等配套设施,成功打造“千亩粮仓”。
机制创新 成立产业联盟破题撂荒地复耕
地处粤北丘陵地带的太湖村,曾长期面临“山多田少、耕地零碎分散”的发展瓶颈。尤其是难以耕作的“冷浸田”(俗称“湖洋田”),土壤肥力低下,传统耕作方式下,水稻亩产仅200多公斤,产量过低造成了大量田地撂荒。“以前田块小得跟‘巴掌’一样,收割机根本进不来,种地效率低、收益差,年轻人只好外出谋生。”一名村干部说道。
面对困境,畲江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解决太湖村土地问题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区建立起撂荒耕地长效体制机制,整合资源,牵头成立“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业联盟”(下称“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成功流转整合分散土地近万亩,带动300多农户和500多名劳动力投身土地耕种,实现村民收入与土地利用率“双提升”。不仅如此,废弃粮仓经改建化身粮食储存、输送中心,产销一体化模式由此达成。
产业联盟的核心企业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畲穗农业”)通过联合科研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成功将贫瘠的“湖洋田”改造为高产良田。据畲穗农业董事长刘建方介绍,这次改造效果显著,2022年亩产约255公斤,2024年平均亩产已跃升至570公斤,增长幅度超过123%。目前,畲穗农业已实现水稻集中种植1505亩,其余流转土地因地制宜进行旱作物轮作,为区域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打造品牌 探索多元路径促增收致富
整合土地的同时,畲江镇引进畲穗农业、永丰盛种养专业合作社、新惠农业、福和生态农业等11家企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产业联盟吸纳11家企业加入,统筹推进全程机械化耕作,降低成员单位生产成本,统一收购产业联盟成员产品并实施保价措施,依托产业园加工提升价值,共同打造“畲穗”丝苗米等优质粮食品牌。
目前,畲江镇已实现22个村耕地全面流转和长期稳定种植,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多股力量“抱团”发展,显著提升了当地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力“畲穗”丝苗米等农产品走出畲江镇,在大湾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为进一步盘活资源,畲江镇开展废弃粮仓改造工程,将原畲江粮所旧址打造成集粮食收储、加工、展销为一体的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畲穗”丝苗米等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实现国有闲置资产再利用。
多元融合催生新业态。太湖村在产业发展基础上持续发力,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连片开发集中利用,充分发挥土地集约优势,除主粮水稻外,大力发展甘薯、香芋等多样化经济作物,并规划建设“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太湖村还积极打造太湖航天育种基地、光伏公园等新地标,探索集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路径,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利益共享 村企合作激活乡村动能
2024年2月,畲江镇牵线畲穗农业与太湖村民委员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拓宽路径。村企合作将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量化折股,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撂荒复种收入、帮扶资金等入股,携手公司建设光伏发电站,预计每年可为太湖村带来稳定的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村集体增收至少36万元。
当前,梅县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统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治理,大力撬动乡村全要素发展,加快形成“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城乡融合、区域平衡”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太湖村在全区率先探索建立撂荒耕地长效体制机制,引进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连片开发集中利用,充分发挥土地集约优势,不仅让撂荒地重焕生机,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村民生活更有盼头。
“土地整治并非终点,而是推动乡村全要素、全方位发展的起点。”畲江镇党委副书记张绍基表示,接下来,畲江镇将锚定目标节点和要求,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与“百千万工程”、城乡融合省级试点、美丽圩镇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为畲江镇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数读
畲江镇撂荒耕地整治成效显著
以太湖村为试点实施“小田变大田”,经过一系列举措,原本分散的670块小田整合改造为48块大田,改造面积达1000多亩,有效改善了生产条件,为大型农机开展规模化作业和提高粮食产量夯实基础
畲江镇推动耕地连片整合、规模化集约和复耕复种,全镇连片整合耕地面积8432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51%,率先完成2025年度任务目标;流转耕地面积11330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68%,其中最大3家经营主体流转面积分别为4855亩、2642亩、1190亩,占全镇流转耕地总面积77%;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完成约1万亩,完成比例达1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