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期,广东财经大学的流火助农实践团来到了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流火助农实践团在石扇镇开展乡村土地资源流转概况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多元方式,全面梳理乡村土地资源流转的现状。以此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调研初期,流火助农实践团前往石扇镇中和村村委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当地基本情况。通过与村委的交流,得知中和村为丘陵村庄,地理条件限制了小型农户的发展,务农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导致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留在村内的大多是高龄老人与儿童。“巴掌大的地块散落在坡地上,牛耕人挑的传统模式根本赚不到钱。还有部分农户早年便嗅到了规模化种植的潜力,主动承包其他村民的耕地,在丘陵间开辟出连片的柚子园。“最开始只是试试看,没想到挂果后效益还不错。”村委提到,这些先行者的探索,为中和村的土地流转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图 1实践团在中和村村委进行访谈
告别村委,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实践团沿着蜿蜒的村道来到村内的家庭农场。远远望去,漫山的柚子树像绿色的波浪,枝头挂满青黄色的果实。农户是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正带着工人给果树套袋。“这些土地,多数都是早年从外出务工的乡亲手里租来的。”他指着眼前的果园介绍,“刚开始种的时候没经验,多亏了政府送来的种子和技术指导,现在用上了滴灌,果子套袋能防虫害,亩产比以前翻了一倍。”
交流中得知土地流转以签书面合同为主,租金一年一结。农户的话揭示了当地流转模式的特点:以农户自主协商并签合同为主,流转对象多为同村熟人。这种模式虽减少了纠纷,但也存在租期不稳定、流转规模难以扩大的问题。当谈及政府支持时,他眼里泛起亮光:“每年镇上都办培训班,教我们修剪、施肥等最新的种植技术。”实践团成员注意到,农场角落堆放着崭新的滴灌设备,这正是技术赋能农业的生动注脚。
图 2实践团与中和村家庭农场农户交谈
图 3实践团与中和村家庭农场农户合照
探访完家庭农场后,流火助农实践团分成两小队深入中和村的各个角落,以入户访谈的形式,围绕土地流转这一核心话题,与村民展开细致交流。队员们耐心倾听他们对土地流转政策的理解、参与流转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以及对流转收益的看法。团队成员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做好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村民中有人担心租期太短,不敢投入改良土地;有人觉得出租土地后,再去果园帮工好;也有人盼着扩大种植规模,却苦于找不到更多可流转的土地。经过一天的努力,团队收集到了多份有效问卷,积累了丰富详实的一手资料,为后续深入分析土地流转成效与问题,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筑牢了根基。
图 4实践团与村民交谈
图 5实践团与村民交谈
结语
中和村的调研虽只进行了两天,但中和村的故事已在实践团成员心中生根。从村委的详细介绍到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再到村民的微观感受,每一个细节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如何让土地在流转中焕发活力?实践团成员明白,这些收集到的土地流转信息,将成为分析土地流转成效与问题的基石,最终形成一份具有帮助农民了解和尝试土地流转功能的调研报告,或许能为中和村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接下来,流火助农实践团前往了下一个地点……
通讯员:廖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