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因此此次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为6.5%—7%。
那么,今年梅州各县(市、区)经济预期增速如何?梅州经济能否保持逆增长?各县(市、区)如何支持创新创业?目前,随着各地紧锣密鼓的部署落实,新一年的发展思路和蓝图已清晰。
两大政策支撑 经济指标上调
2015年,在全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梅州全年度GDP增速达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后发优势凸显。然而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全国还是全市层面,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都不容乐观。但梅州作为全省唯一的一个全境属于原中央苏区的城市,省委、省政府在大力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同时,对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采取更加特殊的扶持政策,将为梅州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在今年初召开的梅州市“两会”上,梅州市市长谭君铁表示,2015年梅州GDP增长8.6%,而今年的预期目标则上升为9%左右。
记者注意到,从各县(市、区)已公布的2016年经济增速预期来看,梅州8个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地上调了GDP增幅预期。其中,梅县区调幅最大,从2015年的7.8%调至2016年的10%左右。
谋划项目对接 构建发展新格局
“一区两带”是梅州市委、市政府当前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梅州发展城市经济、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休闲健康等产业的重大平台,也是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把推进“一区两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而大篇幅着墨。各县(市、区)在谋划今年的发展时,围绕“一区两带”,主动对接。
在对接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方面,梅县区畲江工业园作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梅县提出今年要在园区规模、基础设施和项目落户上取得新突破,打好园区发展攻坚战。全方位对接申报,力争综合保税区今年获批。计划投入20多亿元推进集聚区的道路、管网和医院、学校公共配套及综保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投资10多亿元的综保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年底要初成规模;上半年要完成投资近亿元的水车生物谷项目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力争明年上半年完成投资3亿元的医院、学校等配套工程。
打造发展平台 点燃经济引擎
2016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然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从梅州各县(市、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县(市、区)都将陆续出台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举措,如完善创业培育服务体系等,部分县(市、区)还在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上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梅县区今年将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商贸物流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齐产业短板。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超华科技和嘉元科技筹建国家级工程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入股和专利成果转化工作,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主导产业加大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力度。
夯实基础建设 加速与产业融合
近两年来,梅州电商产业发展迅猛,涌现了梅县电商产业园、兴宁淘宝服务站等电商产业基地。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的今天,对正在加快振兴发展的梅州来说,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12月,梅州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梅州市信息基础设施三年建设实施方案》《梅州市贯彻落实<广东省“互联网 ”行动计划>(2015—2020年)实施方案》,提出要把梅州建成全省信息化建设高地。各县(市、区)纷纷响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大信息化建设形成共识。
梅县今年将加快4G网络建设,实现行政村、重点旅游景区、主干道路全覆盖。深入实施“全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智慧校园等工程,加快推动电子政务向镇村延伸覆盖,推进“公共大数据中心”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交通、医疗、教育、旅游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管理水平,全力推进“智慧梅县”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互联网信息安全。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