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豪(1913—2005),县(今梅江区)东郊人,著名桥梁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
1929年梅县县立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后赴德国留学,进入著名的达姆斯塔工业大学深造,荣获两个博士学位。并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在德国《钢结构》杂志发表,在国际桥梁工程界引起轰动,成为桥梁学界的经典性理论,被冠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
1945年回国后,一直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历任土木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任职期间,他为同济大学在培养人才、学科建设、发展科学研究和重建与德国的合作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在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余,同时坚持科学研究工作。撰写有关桥梁的论文70多篇,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先后应聘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委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力争上海南浦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并担任这两座桥和汕头海湾大桥等专家顾问组组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主持长江口交通通道和杭州湾交通通道的设计研究,担任琼州海峡交通通道初步设计的高级顾问和伶仃洋大桥工程首席顾问等。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技术顾问委员会的首席顾问,以远见卓识的论证避免了一期工程下马,并以其出色的理论分析“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的分析”解决了工程中的桩基水平位移问题。
1982年,荣获联邦德国歌德奖章,1985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授予他荣誉工学博士学位。1987年联邦德国又授予他大十字功勋勋章,以表彰他发展中德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功绩。是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的资深会员和中国组组长,1981年被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1987年又荣获协会授予的“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
1955年被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4年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6年荣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2005年2月23日李国豪病逝于上海,终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