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植我(1885—1953),生于梅县南口镇寺前村(今侨乡村)。1907年毕业于嘉属官立中学堂。四月,与丘茂荣等6人同赴日本大阪东成郡吉田工厂学习。数月后,并于1912年冬,赴香港商得宗亲潘君勉、潘荫庭的支持,集资10万元,于1913年4月在神户开设“得人和”公司。其随后生意扩展到印尼雅加达、棉兰、孟加锡等市,旋又在上海、香港开设公司。几年后,“得人和”号一跃而为神户华侨中最大的一间商号。植我被选为优秀青年商人,录人全日本工商名人册中,并被推举为神户中华总商会会长、广东商业会所议长,且受聘为北京商会顾问。
潘植我衷心拥护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主张,他成为同盟会神户支部的成员。辛亥革命前夕,他曾将三年薪金的积蓄全部捐献作革命经费。1912年民国成立后,被聘为广东省都督府顾问,他同时捐巨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营造墓地,民国10年(1921年),潘植我出任丰顺县县长职务,历时半年多。
潘植我与粤军将领张发奎、李汉魂、黄琪翔和丘哲等人均有深交。与冯玉祥将军亦关系密切,20世纪20年代,当冯玉祥驻军张家口时,植我至北京参加段祺瑞执政议会之际,曾应邀访问倾谈。1940年3月30日,大汉奸汪精卫就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时,日军强迫神户华侨派代表至南京庆贺,植我表示反对。
1936年,潘植我被神户华侨推选为华侨同文学校总理。此校乃康有为、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后,是旅日华侨开办的著名学府。它初为小学,后改为中学。在他任职十多年间,曾捐助学校经费数十万元,并将神户3间华侨学校并在一起,学生达千余人。20年代初,他当选为华侨代表赴北京开会,被选为国会议员。先后荣获黎元洪、徐世昌两总统的奖匾两块和二等嘉禾章;又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嘉祥章。
潘植我身居国外,特别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兴办。20世纪30年代中期,南口安仁学校建筑校舍时,他首先捐巨资以购买地皮。后再捐巨资建校舍后为安仁学校捐赠无线电收音机和大型寒暑表等物,使师生能收听国内外时事新闻,增长知识。
1934年,当梅江桥工程筑至一半,而钱已经用尽,适潘植我回乡探亲,慷慨捐资1.5万元资助。在梅江桥的碑亭上悬有他的玉照,下书“利济功高”四字。
在20世纪30年代,植我还在其家乡南口寺前村修建两座水泥钢筋桥:“三星桥”和“东华桥”。这两座桥经历了半个世纪多的风雨,至今仍屹立着。他还在其家乡寺前村建筑了两座著名的客家大围屋。分别叫“东华庐”和“东华又庐”。这两座较典型的客家围屋,至今仍吸引着国内外民俗学者和建筑专家前往参观研究和采风。
潘植我自幼爱书法,他曾慕名恭请近代著名书法家、清代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书写《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且在日本将它转印成册,分赠亲友共赏。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53年,潘植我病逝于香港,终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