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斋(1854—1926),梅县南口镇寺前村(今南口镇侨乡村)人。年13岁,其父亲去世,乃辍学奔丧,家居二年,复在舅父家继续学业。喜书法,尤善刻印。19岁时,家境艰难,再度辍学。赴琼州(今海南)、广州和梧州等地为书庸或刻印勉以糊口。两年后,他归家征得母亲同意并得舅父之资助,毅然乘木船南渡荷属爪哇吧城(今雅加达)。初受聘为人店佣。不久他辞去店职,独自经营小商店。期间,他认识了同乡箫郁斋。两人合资开设“增兴公司”,后分设支号于吧城大港唇。同时,又与其堂侄潘祥初在香港合资开办一间兼营出口、汇兑和旅店的商号“万通安记”。后在吧城合组“纶昌号”。数年间,在吧城、孟加锡、三吧冷、日本神户、澳门等地开设数十间商号,他被公选为吧城中华总商会会长。
潘立斋热心致力于华侨的团结互助和兴学育才工作。1900年,潘立斋、丘燮亭、梁映堂等在吧城八帝贯成立中华会馆。
1901年,潘立斋与中华会馆同人捐资开设了中华学堂,并由他出任学堂董事。这间学校的成立,改变了华人社会文化落后面貌是印尼华人教育史之开端。1907年,他还领衔率领中华学堂部分毕业生归国,让他们肄业于南京暨南学堂,开创华侨子弟回国就学的先河。
1902年,潘立斋由于乐助国家海防经费,被奖叙知县,晋京引见,被派到福建六府办理赈济捐务。由于成绩卓著,即保升同知。
1902年,潘立斋与堂侄潘祥初在其家乡寺前村共建毅成家塾(即今南口镇安仁学校前身)。它是梅县最先建立的新式小学之一。
1913年,潘立斋回到故乡南口,颐养天年。1926年10月19日,因病去逝,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