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剑乐(1896—1973),梅城东郊芹黄乡福长村人。原名宪钧,别号剑乐。12岁始入私塾,读了3个月,因家贫和母亲生病而辍学。是年,到梅县天济堂当学徒。
1926年往马来亚。翌年与友人再往泰国勿洞县,从事种植橡胶业。到离勿洞县政府9公里半地带,申请了1500英亩土地,带领曾氏族人砍伐森林,种稻谷,栽种橡胶。建成了勿洞县有名的“曾家园”。1945年抗战结束,泰政府放宽了民校条例,准许各民族开设学校,他便在勿洞九支半石创设南侨小学,于1947年春建成开课。
30年代后期,他回乡省亲,见村中小学经费不足,便联同村中父老,将“神产灯会”款全部归为学校所有,并捐资4万元作办学经费,使村中学子受免费教育之惠。
抗战时期,曾剑乐在南洋做了许多爱国救亡工作。他暗中和爱国侨领组织救灾会,筹款救济因战火失去家园的祖国同胞。日军南侵时期,他在巴东勿刹开设了一间商店,掩护了许多爱国志士,尤其是协助解决人民抗日军的粮食供应问题。
50年代,曾剑乐出面组织勿洞客属公会,希望以小团结促进大团结。一年时间,便拥有会员800多人。到了60年代,会员人数竟增加到1000多人。在他倡议下建成了三层的巍峨的客属公会大厦,及相连的五间店宇,以出租生息,不仅可以会养会,而且有盈余可以作会友之福利。因此甚得会友之敬佩,推举他连任勿洞客属公会理事长,直至其终老。公会同人为缅怀曾剑乐的功绩,在70年代末期,经理事决议,将其遗像悬挂在公会礼堂,并将其生平事迹镌刻在铜牌上面,作永久纪念。
曾剑乐胸怀辖达,热心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他在临终时立下遗嘱,其产业除一部分留给其遗孀外,其馀全部都以其母黄氏夫人或曾剑乐遗产名义,捐献给各教育慈善机关。孩子们都没有得到分文。
60年代,泰国有许多京中官员到勿洞视察,看见许多学校、庙堂都是由曾剑乐带动做起来的,而且不分种族,一视同仁。他们因而要求国会修改宪法,准许对泰国有贡献的非泰籍人可以任地方议员。不久获得了国会通过,曾剑乐旋即被委任为勿洞地方议会主席。并得到泰国当地政府和地方人士的拥戴。
1973年曾剑乐在泰国病逝,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