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万秋(1882—1936),家名夏以澄,在兄弟中排行第五,所以又叫夏澄五。梅县程江扶外村夏屋人。188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
夏万秋一贯随父母在马来西亚做小生意。40多岁时,曾与人合作开采锡矿,经不懈努力,成了锡矿主。
夏万秋事业有成后,爱国思乡之情日增。首先派遣他的侄子夏东光作为全权代表,回到故乡夏屋探亲,并与族人商讨做屋、办学、修路等事宜。在族人的大力支持协助下,于1925年,在原籍购地6亩建造了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楼房,名曰“万秋楼”,因其建筑规模大并具有中西合璧特色,故远近闻名;次年又置地10亩,在梅江河畔建造一座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万秋学校”(即现在扶外小学),以供本族子弟和左邻右舍的农家子弟读书,同时还修建一条3000米长、2.5米宽的沙灰道路,直通学校,方便行人。
万秋楼、万秋学校落成后,夏万秋于1930年首次回乡拜祖扫墓,不料当他抵梅的次日,就看见报载“华侨巨子夏万秋昨日抵梅”的报道,使他害怕发生“吊海参”(即绑票)事件。以致他匆忙出走,急速回马来西亚去了。
1936年夏万秋病逝于马来西亚,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