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凯(1901—1954),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人。早年就读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梅县梅南乐冶学校教员。1926年冬,邓军凯到毛里求斯谋生,在《华侨商报》和华侨社团仁和会馆任职。之后,兼任新华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军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报上经常撰文宣传抗日,并募款支援祖国抗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军凯在侨居地积极宣传祖国的华侨政策,号召侨胞团结进步,动员侨胞子女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每逢祖国国庆,均组织侨胞举行庆祝。50年代初,毛里求斯发生有少数人煽动不明真相的华侨300多人围攻仁和会馆、《华侨商报》馆、新华中学,声言要伤害邓军凯等人,他们采取收买胁迫手段,逼迫邓军凯不能登载宣传报道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文章。邓军凯面对各种恐吓和利诱,义正词严,据理驳斥。因此,侨胞誉其为“五敢先生”和“文化斗士”。邓军凯在主持新华中学、《华侨商报》和仁和会馆期间,身兼三职而仅领一份工资,每天坚持步行上班。其俭朴廉洁之风,赢得南非侨胞的尊敬和爱戴。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军凯被推选为南非区华侨代表。在出席首次会议期间,因肝病复发,进入中央人民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他仍坚持参加会议。
邓军凯在病势垂危中,仍念念不忘南非侨胞的团结合作,写下长达4000余言的一封遗书。1954年11月15日因病重医治无效,在上海辞世,时年54岁。噩耗传到毛埠,毛里求斯政府发来唁电,赞誉邓军凯为毛中友谊所作的贡献。毛埠市议会特别授予他友谊奖章。
1月20日上海各界人士举行公祭仪式。灵枢运抵梅县后,梅县各界人士亦于28日举行公祭,并将其灵枢运回原籍梅江区上坪村安葬。为表彰邓氏的生平功绩,1984年1月27日梅县市人民政府特在梅江区泮坑旅游区建亭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