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元(1661—1746),字伯猷,号惕斋,梅城金山人。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经散馆考试,授翰林院检讨。清朝260多年,嘉应州考取进士者67人(据《采芹录》),李象元是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
李象元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幼时家贫,无力购买各种书籍,“每闻人有异书”,必前往借抄,苦读强记,终于学有所成。康熙二十六年(1687)参加乡试,房考官为新会尹贾河间,对他的考卷“深加叹赏”,“诧为奇文”,加以推荐,中式乡试第二名。第二年,贾河间特邀李象元往新会圭丰玉台寺读书,并给予诸多优待和照顾。他刻苦力学,虚心向贾河间讨教,学业大进。
李象元在翰林院时,曾轮值南书房,充任大清一统志撰修官,并受命撰写《五经集说》。他工于诗,著有《荣赐堂诗集》。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一月,有一天,康熙帝亲临南书房,命各词臣赋诗,题目是《梅须逊雪三分白》。李象元作一首七律:
梅花雪片共含春,素质清姿各自新。
疏瘦寒葩堪比五,霏微冷艳更离尘。
同承天泽原无竞,静玩瑶华却有真。
调鼎资梅耕赖雪,容颜虽异德仍均。
为康熙帝所赞赏,被列为第一。康熙帝把亲自书写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斋心》诗一幅赐给李象元,并题词作为奖励。李象元南书房“御试第一”,从此美名饮誉京师。
李象元生平好聚书,由京师归里时,所携各种图书册籍充箱盈筐。归途中又到处搜求奇文异书。除经、史、子、集等外,举凡各种野史、稗史、音韵、训诂、医药、星象、占卜等书籍均在搜集之列。故家中藏书丰富,有“嘉应二酉”之称。他在家摒除官场中各种应酬,潜心研读。“数十年闭户摊书”,“目不停阅,手不停披。”到老年也没有停止过阅读。对礼乐的源流、古今声韵、考据、天文等造诣很深。尤其对宋、明程朱理学有精湛独到的研究。著有《赐砚堂集》传世,在当时他的学问文章有“粤东第一”之誉。
李象元秉性正直耿介,对当时科场考试中的贿买、通关节等舞弊现象深恶痛绝。康熙三十八年(1699),他被任命为山东省副主考,赴鲁时曾赋诗明志:“恐有焦桐留衅火,肯教瓦釜杂钟呜?微臣自许惟公慎,愿竭涓埃赞治平。”到后,“严绝请托,有以厚利陷者,屹不为所动。”并且“与诸臣焚香盟誓”,以唯才是举为原则,务必遴选有真才实学的人。在阅卷过程中,认真谨慎,与正主考一起对各士子的考卷,一一加以比较鉴别,“凡去取高下,商榷往还,至再至三。”故所选拔的多是知名之士,为当时的舆论所称赞。如乾隆时任文华殿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山东人赵国麟,曾多次赴考,均因家贫,未“通关节”又背微驼而未被录取。李象元慧眼识英才,于众多考卷中,发现赵国麟为文挥洒自如,沉雄稳健,实出众人之上,便坚持选拔他为第一名解元。依清例,典试官主、副考对取卷名额例有分配。李象元仅取一名,其余均由正主考录取,正主考甚觉诧异。李象元谓:“此人虽五官有缺陷,然有奇才,特录之。”李象元见赵国麟家贫,特资助他赴京城参加春闱,终于考取了进士,后任安徽、福建等省巡抚,为官清正,擢为朝廷大臣。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一天临朝时,垂询近臣,近年各省乡试,以何省声名为佳?近臣均奏以李象元参与的山东乡试最为“公明”,选拔的多是“宿学名儒”。康熙帝特赐松花江绿石砚一方给李象元,以资嘉勉。
李象元为官后仍布衣蔬食,澹泊自如,薄名利,无意于仕途。任山东副主考后几年,便告病乞归。于城内金山之麓筑御书楼,匾“赐砚堂”。康熙帝曾前后两次征归,他均以病辞。李象元对教育后代,扶植后学不遗余力,乡里亲友受他的教育、陶冶成材者不乏其人。他的儿子、侄、孙辈在他言传身教下成为翰林。李象元长子端,字山立,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江苏荆溪(今宜兴)县令;李端长子逢亨,字方厦,乾隆十六年(1751)丁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故当时粤海儒林盛传李象元“公孙三翰院”的佳话。
李象元侄李直,字敬夫。雍正五年(1727)辛未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李象元还有三个儿子、四个侄、四个孙均考取了举人,科甲可谓盛极一时。他的外孙在他“笃课”下,也考取了进士。乡里中人凡有登门问学业者,李象元均相待以礼,细心析疑解惑。相传乾隆时任山西省按察使的嘉应州人蓝钦奎(今城内蓝屋巷人),年青时,文章词赋独步一时,但屡参加乡试不中,经李象元从旁指点后,终考取了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进士。当时粤东地区士林认为开创粤东文运的始于李象元。清《光绪嘉应州志》给予他高度的评价,称“郡邑化之,文风日起”。
李象元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终于乾隆十一年(1746),享年85岁。死后葬于梅江区龟潭。他的后裔七八百人分散居住在祖国大陆各地和台湾、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