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梅县 > 人文历史

蒲风

时间:2019-10-30   来源: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蒲风(1911-1942年),原名黄日华,学名黄日霞,曾用名黄浦芳、黄飘霞等,常用笔名蒲风。现代诗人,是当代现实主义诗派代表。

1911年9月9日,蒲风出生于广东梅县隆文镇坑美村一个贫农之家。年少时在启文高小(今隆文中学)毕业,考进梅县学艺中学(今属梅江区)读书。抗日战争前夕,他前往上海中国公学深造,参加“左联”,从事诗歌创作,唤醒民众。后来,他到过印尼、日本,回国后,投笔从戎。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国民党陆军154师922团任上尉书记。1940年秋参加新四军,曾任皖南文联(当时称“总文抗”)副主任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随军转战,坚持抗日。1942年8月13日,他因肺病复发病逝于淮南抗日根据地安徽省天长县,终年32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英名镌刻在皖南新四军烈士纪念碑上。当地政府在蒲风故居侧的坑美小学门前建造一座纪念碑,以纪念蒲风同志。

蒲风毕生致力于新诗歌运动,把诗看作是斗争的武器。十七岁那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他写下《鸦声》一诗,反映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光明与黑暗继续搏斗的现实。1930年赴上海,在中国公学求学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9月,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出版了会刊《新诗歌》等,以诗歌为武器,横扫诗坛上的消极颓废之风。他是中国诗歌会常务执行委员,除了在总会工作,他与诗友黄宁婴等人组织召开“广州诗歌座谈会”,参加编辑《广州诗坛》;10月下旬,经蒲风建议,《广州诗坛》更名为《中国诗坛》,他仍担任编务工作。这一时期,他以新诗歌运动为己任,到处奔走活动。几年内,他又出版了《生活》《钢铁的歌唱》《摇篮歌》《抗战三部曲》《取火者颂集》《在我们的旗帜下》《黑陋的角落里》和第二部长篇叙事诗集《可怜虫》,还写了不少街头诗、明信片诗等。

蒲风的新诗理论重内涵提出现实主义的诗歌主张倡导大众化诗歌。为了实现创作、诗歌大众化的理想,他在诗歌理论上,对新诗的民族形式方面作了认真的探讨,写了《抗战诗歌讲话》《现代中国诗坛》《序评集》《茫茫夜》《六月流火》等。1935年他在《诗歌季刊》上发表的《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对于不同流派的新诗做了概括的分析,宣扬了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向,以及评价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品。

蒲风一生先后创作诗集十五部,诗歌及文艺论著四部(其中《序评集》未出版),译诗二部。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已载入大陆出版的《辞海》《中国文学家辞典》《革命烈士传》《新四军人物志》《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大百科全书》。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主要代表人物,朴素简洁、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其诗歌特点,他的新诗创作及理论研究对现代诗坛产生了极大影响。其诗歌理论包括:新现实主义的诗歌文学、诗歌大众化、国防诗歌运动、创建我国新诗的基本理论等。提出了诗歌发展方向,阐述了诗歌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抨击诗歌创作时弊;强烈抒发了爱国爱乡热情勇于追求革命真理,激发人们抗战斗志和爱国情怀。诗歌语言大众化,通俗易懂体现刚健、质朴、明朗、现实的诗风。

“半夜里,沉重的黑幕遮住全村/不分时,纵是溪流通过了村心/显出一边是毗邻着的黑的屋脊/一边是广阔的田野/阡陌层层的/…唉!黑暗,狗吠,风号……”这是蒲风《茫茫夜》中的诗句,是描绘当年隆文的景象,揭露贫穷的农村、黑暗的旧社会。今非昔比,一比天壤之别。当今隆文镇到处是美丽乡村,山清水秀,亮丽房舍,洁净家园,靓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