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梅县

“入年驾”写法刍议

时间:2020-03-09   来源:梅州日报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客家人所谓的“入年驾”,是指跨进年廿五这一天;相应地,过了农历新年的年初五则是“出年驾”。也就是说,从年廿五至农历新年的年初五,就是客家人最重视和最热闹的过年时间。

  关于“年驾”的写法目前很不统一,尚有年架、年界、年假、年价、年嫁、年卦等各种写法。笔者认为应写作“年驾”或“年架”(架,古同“驾”),那么,这又有何来历呢?

  驾,《后汉·舆服志》:“天子出有大驾,有法驾,有小驾。”驾是古代车乘的总称,“车驾”亦特指帝王的车。不过,当今车驾、宝驾用语对寻常百姓均适用了。“年驾”,顾名思义就是指驶入新年的专驾,可见,“入年驾”就是指人们过年时像坐上皇家座驾一样来欢庆节日,直至“出年驾”,度过一年最热闹、最奢华、最享闲的时光。在此特别的日子里,人人不再忙于劳作耕种,都撇下大事小事,忘掉烦心事,与过年相比,任何事情都不再重要,都希望过上一个快快活活,坐享皇驾,如享皇尊的日子。

  “入年驾”与“出年驾”,是人们虚拟的过年乘坐专驾享乐的行为,寄托着人们对过年富足生活的希望。这“入”与“出”的两个行动点,亦是两个时间点,也就是说,“入年驾”到“出年驾”又是指过年的一个时间段。正如我们日常工作的上下班一样,“上班”与“下班”是指行动,而从“上班”到“下班”当然是指时间段了。显然,当今人们只记住了“年驾”是时间,是过年特别快乐的时间,却把那虚拟的乘驾淡忘了,其实人们也从来就没见过那皇尊座驾般的“年驾”是何物!

  从民俗角度来分析,“年驾”一语的产生当有其原因,一方面,客家人崇文重学,祈望进入仕途,人们都视享用官驾为体面和荣光,另一方面,虽然南方马驾不多,但在逢年过节的重要日子里,舞台上走马、乘驾表演当是极为热闹。如今许多民俗表演已不再重现,但依据现存的俗语分析,亦可探视出客家人过去的生活习俗和风貌。

  从历史文献记录来看,清·《石窟一征》和清·《光绪嘉应州志》等均未对过年习俗“入年驾”相关的说法作记录。当今的地方志则多采用“入年界”的写法,各类关于岁时习俗的书籍和文章亦见“入年假”“入年架”的写法,各种写法究竟谁对谁错也没人说得清楚,这也是千百年来留下的疑问。一年又一年,“入年驾”又是人们过年时谈论的一个话题,不管如何,这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

  “入年驾,讲好话”“入年驾,唔打跤,唔相骂”这是人们过年的行为规矩,从入年驾那天直到出年驾为止,人们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和脏话。在这段时间里,尤其是年初一,小孩子若是说错话则会被大人“砧骨凿”而开“年庚头”——意味着这一年都受打。入了年驾,人们都讲求吉利,就连看病、吃药都要尽量避开“年驾”,除非万不得已。

  入年驾迎新年,出年驾辞旧岁,人们都希望痛痛快快地过年,追求享受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下面,我们仍然对与“年驾”近音的各种写法作逐个剖析,供大家参考和判断。

  一,年架。“架”字的出现较晚,汉·《说文解字》并未收录该字,后来的《唐韵》、《广韵》均已收录,《汉语大词典》有一项释义为古同“驾”,因此,“年驾”写作“年架”应视为可。但须知这里的“架”不是指架子或框架,因为“架子”的功用只是用于承重的,如支架、衣架、货架;若进一步把“架”联想到“框架”,那大体就指“界”了,假若如此为何又不直接说成“年界”呢?

  二,年界。“界”是指限制性、约束性的范围,“年界”表述不出过年的气氛和人们对过年奢华的追求。更大的缺陷是,“界”字各地客家话多读为giai或gai(宽式国际音标则记为[kiai53]或[kai53]),这个读音明显与俗语的语音不符。界,《广韵》:“去声,怪韵。”《集韵》:“居拜切。”界为蟹摄皆韵开口二等字,当今客家话这类字韵母都不是[a],即“界”不读“驾”音(虽然蟹摄二等字有个别字的韵母为[a],如佳韵之“佳”字,但“界”不属此韵)。因此,我们不能滥用“一音之转”去解释。

  三,年假。首先,“入年假”“出年假”的说法语义不通,“假”无所谓入与出,即是没有“入假”“出假”这样的说法。其次,各地客家话“假”的发音声调为上声,这个声调与俗语的语音不符。虽然宋·《广韵》中“假”与“驾”同韵,也即是当今普通话的去声声调,但是经网上调查,各地的客家话“假”字都读无去声读法,若硬把客家话“假”读成去声,这明显与事实不符。

  四,其他。如“年价”“年嫁”与“年卦”,前两种写法只是同音字罢了,意义无法得到诠释,至于“年卦”之说,无论音义都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