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和面积】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全区总面积2482.86平方千米。2024年,梅县区辖19个镇(办事处、高管会)、355个行政村、34个社区。
【建置沿革】 梅县区建置始于南朝齐(479—502年),时称程乡县,以纪念乡贤程旻而得名,析海阳县地置县。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领程乡一县,州、县并置。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名梅州,因境内有梅溪、梅山,“因山水而得名”(见清光绪《嘉应州志·山川》),有说境内多梅花而得名。明代,撤梅州,仍设程乡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县)、平远、镇平(今蕉岭县)4个县,连同嘉应本属(原程乡县)称为“嘉应五属”。因辛亥革命清王朝在嘉应州的地方政权被推翻后,嘉应本属复名梅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梅县。1978年,划出县城梅州镇和附城部分乡镇成立县级的梅州市。1983年6月,县、市合并,称梅县市。1988年1月,撤销梅县地区,设立地级梅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市撤销,析为梅县和梅江区(县级),隶属梅州市。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梅县建置,设立梅州市梅县区。
【自然环境与资源】 梅县区境内有千米以上山峰9座,最高为阴那山五指峰1297米,次为王寿山1147米。主要河流有梅江河、石窟河、程江河和松源河,梅江为主干流(母亲河),流经区境约70千米,年平均径流总量90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0万千瓦,占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40.13万千瓦的75%。隆文镇岩前村“绿窟潭”是国内首个顶级待开发的水下全淹洞。
矿产资源以大理石、煤、铁、锰、钨、锌、铜、石灰石等为大宗。野生动物资源兽类主要有野猪、黄猄、大灵猫(五段子)、狐、狸、野兔、黄鼠狼、豪猪、松鼠等10多种,禽类有竹鸡、雉鸡等,鸟类有斑鸠、鹧鸪、猫头鹰、喜鹊等10多种,鱼类有河鲇、斑鱼、黄鳝、泥鳅等近10种,两栖爬行类有鳖、龟、青蛙、金环蛇、银环蛇等10多种。
植物资源主要有金柚、茶叶、柑橘、香蕉、柿子、西瓜、烤烟、仙人草、竹笋、南药等。
【气候】 梅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日长,冬日短,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且雨热同季,干冷同期,四季宜耕,具有发展农、林、牧、果、渔等各业的优越气候条件,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也给各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四周高山环绕等复杂的地文因素,构成区境光、温、水分布不均的形态,光照为盆地时间长、山区时间短;热量分布为盆地多、山区少;雨量为四周多、中间少的地域差异。四季分布不均,春暖迟,夏季长,秋、冬季短。年平均气温21.8℃,最冷月平均气温12.7℃,最热月平均气温28.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7.3℃,年平均降雨量1485.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5.6%,年平均日照时数1809.9小时。
【旅游资源】 梅县区2019年入选首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现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个: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叶剑英纪念园、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灵光寺旅游区、南寿峰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大观天下景区、客都人家文化旅游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魁塔,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五大特色建筑客家民居围龙屋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南口的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国家级古村落水车茶山村、南口侨乡村,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雁洋桥溪村、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街松口,主要地方名胜阴那山、王寿山、九龙嶂等。
【荣誉与人物】 梅县区先后获评中国金柚之乡、全国水果百强县、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艺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广东工业百强县、省制造业发展较好县、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等,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并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中国长寿之乡,也是传统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县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话方言以梅县客家话为代表,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不少杰出人物。著名的有清代诗人宋湘、黄遵宪,民国陆军上将邓仲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叶剑英,政协第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叶选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原主席、爱国企业家曾宪梓,两院院士张楚汉、廖万清、陈志杰、李元元等,以及“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
【经济发展】 梅县区境内劳动力资源丰富,有梅州综保区、国际陆港、梅县产业园等完善的产业平台。产业链条完善,有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有高端铜箔、机械智造、智能家电“2+1”主导产业,有宝新能源、梅雁吉祥、嘉元科技、鸿荣重工等8家上市公司。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专精特新企业17家。2024年,梅县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量质齐升,实现稳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76.75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8%;实现工业总产值218.92亿元,同比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收窄至0.3%。
【农业】 梅县区是广东省农业大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中国金柚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果百强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近年来,梅县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以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聚焦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金柚、水稻、茶叶和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做优做精小龙虾、肉鸽、食用菌、葡萄、奈李等特色产业,打造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格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形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54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居全市第二。现有耕地面积16.8万亩,水田面积15.8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3.3万亩。全区金柚种植面积27.92万亩、产量66.8万吨;粮食种植面积33.42万亩,产量14.91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8.88万亩,总产13.74万吨;茶叶种植面积2.28万亩,产量2119吨。“梅县金柚”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全区区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90家,其中省级24家、市级44家、区级122家;家庭农场2514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区级87家;省级“标杆”家庭农场21家。有省级“菜篮子”认定基地5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6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境内有梅县机场,梅汕高铁、梅龙高铁,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武梅高铁(在建)、瑞梅铁路(在建),梅平、梅揭、梅河、天汕、兴畲、梅大、济广等高速公路,国道205、206线贯穿境内,至2024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3560公里、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43.43公里,均居广东省山区县(市)前列。
【生态环境】 2024年,梅县区有自然保护区11个、森林公园40个、湿地公园1个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区林地面积达18.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5.58%,森林蓄积达1225.38万立方米。2024年,梅县区林长制、绿美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获市级优秀等次,河长制工作连续三年蝉联市级优秀,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美县域称号。创新开展“双联双建”行动,筹措资金4800多万元,打造客商林等主题林150多片,种植树木26.45万株,完成林分优化5000公顷,城市绿地率超40%。建成省级森林乡村2个、绿美古树(红色)乡村2个,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9家、示范合作社1家。梅县区新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1%,各项污染物平均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区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1个省考、5个市考),平均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平均水质优良率、平均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行政区划】 至2024年年底,梅县区辖新城办事处、扶大高新区管委会、程江、南口、畲江、水车、梅南、梅西、石坑、大坪、城东、石扇、白渡、丙村、雁洋、松口、隆文、桃尧、松源19个镇(办事处、高管会),全区共有355个行政村、34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