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梅县 > 梅县概况

梅县区基本概况

时间:2023-11-03   来源:《梅县年鉴》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基本概况】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全区总面积2482.86平方千米。2022年,梅县区辖19个镇(办事处、高管会)、355个行政村、34个社区。2022年末,梅县区常住人口55.51万人,梅县区户籍人口 616725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率为6.60‰,自然增长率为-0.22‰。矿产资源以大理石、煤、铁、锰、钨、锌、铜、石灰石等为大宗,其中大理石储量40多亿吨、煤近4亿吨、铁1318万吨、锰700万吨。旅游景区景点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叶剑英纪念园、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千年古刹灵光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南寿峰健康产业园和大观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魁塔,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五大特色建筑客家民居围龙屋南华又庐、丙村温公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南口麓湖山庄,国家级古村落水车茶山村、南口侨乡村,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雁洋桥溪村、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街松口、世界最大圆形建筑——梅县文体中心,主要地方名胜阴那山、王寿山、九龙嶂等。

       梅县区先后荣获中国金柚之乡、全国水果百强县、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艺术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并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中国长寿之乡。是传统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2019年,梅县区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国家、省级现代农业(金柚)产业园创建名单,于2021年11月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梅州综合保税区于2021年12月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话方言以梅县客家话为代表,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不少杰出人物。著名的有清代诗人宋湘、黄遵宪,辛亥革命烈士陆军上将邓仲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叶剑英,现代画家林风眠,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两院“院士”古德生、张楚汉等。


【经济发展】  2022年,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38.26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9.96亿元,同比增长4.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7.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8.62亿元,同比下降4.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9.68亿元,同比增长1.4%,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5%。三产结构比为25.2∶33.0∶4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44元,同比增长0.4%。


【工业】    2022年,梅县区坚持壮大实体、扩量提质,经济发展企稳向好。落实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和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致力打造“2+1”产业集群,梅县产业集聚地成功创建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专用材料)特色产业园。成功举办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五个一批”活动,投资81亿元的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成为全市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工业项目。嘉元科技年产3.1万吨高性能铜箔技改项目全部投产,盛富金属三期、福德金属二厂等一批项目投产,超华科技600万张芯板、润龙汽车、庆达科技二期等项目有序推进。以铜箔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1.59亿元,同比增长12.9%,打造百亿产业迈出坚实步伐。完成工业投资24.68亿元,同比增长18.19%,其中技改投资14.74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总数105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0.4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53.1亿元。


【农业】    2022年,梅县区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以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聚焦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了金柚、水稻、茶叶和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做优做精小龙虾、肉鸽、食用菌、葡萄、奈李等特色产业,打造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格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形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梅县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94.97亿元,按可比价比增4.5%。其中,农业产值73.2亿元、林业产值1.03亿元、牧业产值14.17亿元、渔业产值4.88亿元。2022年,梅县区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入选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考核认定。


【营商环境】    2022年,梅县区获评省制造业发展较好区,宝丽华、嘉元科技、超华科技入选“2022广东企业500强”,嘉元科技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获“第七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梅州综保区一期封关运行、二期动工建设,引进项目19个,进出口总值8.15亿元,国际无水港基本建成。有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着力促消费稳外贸,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05亿元,进出口总额26.2亿元。


【旅游】     2022年,梅县区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创意人文构建城市品牌体系,以社区引领驱动供给改革,以活动导向塑造文旅品牌、以创意赋能树立城市标签,彰显文旅的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功能,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建设,提升梅县区在全国的文化旅游影响力。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培育具有引领性的城市公共文化品牌,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品供给体系实现新一轮迭代升级,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模式探索取得成效,一批以精品度假为核心的集聚区初步形成,旅游跨界融合频繁;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十四五”时期,在社区导向型旅游发展、人文导向型城乡发展理念引导下,提出打造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高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客家精神家园展示区、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四大具体目标。“叶帅故里·大美梅县”品牌深入人心。依托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三宜城乡风貌建设基础,在全市率先建设成为人文艺术引领型、精品度假驱动型、景观城市发展型的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标杆、客家文化精神高地。2022年,梅县区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旅游接待107.42万人次、旅游收入8.34亿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梅县区公路硬化通车总里程3560千米,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千米143.4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7条(段)共136.5千米、国道2条(G205、G206)84.18千米、省道11条共465.488千米(包括307.337千米新升省道)、农村公路2873.835千米。全区通镇公路达到三级路以上,镇通村公路全部实现路面硬化,通100人(2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全区已开通城乡公交线路82条,途经全区新能源电动公交车1361辆,全区355个建制村开通公交。


【城乡建设】  2022年3月,梅县区成功申报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区住建部门组织编制《梅县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推进投资4500万元的梅县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通过一同谋划、一体规划、一同建设,借鉴先进经验,不断细化工作方案,确保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项目快速推进。2022年,梅县区推动重点工程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十个一批”等民生实事。一是抓好续建项目建设。对续建的梅县新城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梅县新城棚户区改造工程、程江河段棚户区改造工程、梅县区人民南路断头路市政道路工程、梅县区西片区储备地三条市政道路工程、梅县区公园北路梅花城侧道路工程、梅县区扶大变电站侧垃圾压缩中转站配套建设公厕工程、客都大桥至高铁梅州西站段沥青路面改造工程二期建设项目进行项目监管和协调推进,同时做好部分完工项目的收尾结算工作。二是做好新建项目调研。对新建的梅县区电力管沟项目、大新城新满街与新富街步行砖路面改造工程、梅花山公园环山路升级改造工程做好前期调研、协调等工作。全力推进广梅中路金锭花园人行天桥工程、扶外路市政道路改造工程。2022年底,完成计划投资约2000万元。


【生态环境】   2022年,梅县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2022年,梅县区新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4%,各项污染物平均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1个省考断面,5个市考断面),平均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平均水质优良率100%,平均水质达标率83.3%(松源河铜盘桥断面平均水质未达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到位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城区环境噪声基本符合城市噪声质量标准。


【自然资源】      2022年,梅县区耕地面积1.12万公顷,园地2.67万公顷,林地18.15万公顷,草地1428.8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3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13.6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619.23公顷,其他土地1746.6公顷,湿地42.63公顷。共有27家矿山企业(12家建筑石场、1家矿泉水企业、3家铁矿、1家铜矿、8家石灰石、1家银锑矿、1家大理石)。


【科学技术】     2022年,梅县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星创天地”1家、省“星创天地”2家;省创新型企业2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3家、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7个;省部产学研合作重点实验室培育单位1家;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省技术创新专业镇8家、市技术创新专业镇2家;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家;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4家。


【教育】     2022年,梅县区有各级各类学校61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初级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中心小学和直属小学28所;民办中小学4所即富力足球学校、同仁北实新世纪学校、梅州市外语实验学校、华业外国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2所即第一职业学校和梅州英才外语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宫各1所)。幼儿园13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6所、民办幼儿园97所)。另有在建民办学校1所即梅州市东山培英高级中学。


【文化艺术】   2022年,梅县区文化馆在全区范围内征集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共收到各门类作品16件,其中戏剧曲艺作品6件、音乐作品9件、舞蹈作品1件。主要创作艺术作品有大型山歌剧《血蝴蝶》(原名《九龙烽火》)、木偶剧《哪吒闹海》、开场舞《伟大旗帜》、音诗舞《我们的绿水青山》、舞蹈《绿水青山》《中国书法》、歌伴舞《祖国万岁》《领航》《以人民的名义》《江山》《人民至上》、快板表演唱《民法典记心中》《赞清风》、音乐表演唱《林嫂直播间》《转妹家》、山歌对唱《叶帅故里 法润梅县》《阅读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山歌唱响新时代》《文明城市惠人民》《非遗文化系民情》《南粤家政好工程》《乡村振兴惠人民》《一村一村歌》《闽粤赣边一家亲》《客家文化客家情》、儿童音乐剧《你好 茅洲河》、儿童剧《金宝的奇幻冒险》、青少年法治教育舞台剧《平行西游之超能护“未”队》等。2022年11月18日,梅县区畲江镇抗疫MV《光里畲江》发布;2022年11月19日,梅县区畲江镇抗疫歌曲《有梦就会站起来》发布;2022年11月30日,由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梅县区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原创战疫MV《风雨同舟》发布。


【社会民生】    2022年,梅县区坚持建管并举、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持续提升。滚动实施城建“十个一批”重点民生项目,程江、大沙安置区竣工验收,三丰安置区、宪梓公园基本完工,梅汕高铁安置区建设有序推进,梅花山脚地块征拆工作全面完成,天虹购物中心、48个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新改建城区20.9千米污水管网,改造完成10个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深化创文巩卫,大力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市容市貌不断提升,入选中国最美县域和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入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高质完成城乡17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17个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畲江、雁洋成为示范圩镇。畲江镇域乡村振兴规划获全省一等奖。围绕“三色同辉、三产融合、三线同美”,创建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引领美丽乡村“1+N”建设。丙村镇红光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制定农房风貌改造提升、老屋拯救行动等奖补政策,完成民房改造1520座,打造“四小园”5852个,建成美丽庭院5957户。完成农村问题户厕无害化卫生改造322户、自然村内干路硬底化16.3千米,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23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18座。全区金柚种植面积1.81万公顷,产量56万吨,产值43.5亿元,人均金柚收入9600元。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打造4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个乡村产业社区,石坑奈李、石扇咸菜、大坪小龙虾等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68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76%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3693.33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100公顷,新增垦造水田56.67公顷,种植粮食2.38万公顷,完成上级下达任务。驻镇帮镇扶村各组团单位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乡村振兴。

6I6A770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