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县的东北部有个小山村
这里一半以上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做厨
年薪二十万元以上的厨师超百人
遍布全国各地
这里便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城东镇玉水村
村道两旁柚树环绕
灰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
家风家训、美丽乡村建设等
主题标语、彩绘点缀其中
在玉水村内徐徐而行
城镇的喧嚣被渐渐隔离开来
脚步不自觉地慢了起来
玉水村是个煤矿丰富的“资源村”,上世纪80年代,村民主要靠务农和在煤矿打工赚钱谋生。
直到兴宁“8·7”矿难后,煤矿逐渐关停,玉水村民纷纷转型,放下挖煤铲,掌起了大勺,走向门槛较低、收入不低的厨师行业。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玉水厨师”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以粤菜、客家菜为主。
他们之中,有一大批到大城市闯荡的,有很多到梅州各地发展的,还有不少扎根在玉水的乡厨师傅,
既推动了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创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玉水村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人数约占据总人数的“半壁江山”。
这玉水厨师虽多、厨艺虽好,但仍然是 “璞玉待琢”,村里还没有一家农家乐,也尚未开发“厨村”资源。
这个问题曾让郭国青感到困惑。“别人都说玉水厨师厉害,但来到玉水却不知道去哪吃饭。”
郭国青说,如今,玉水厨师的春天来了!乘着梅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的政策东风。
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切入点,计划制作一个客家菜宣传专题,开展一场厨艺交流活动,
开放一个“玉水厨乡”展馆,打造一个传承培养基地,成立一个玉水村厨师协会,
创建一个客家菜传承创新工作室,举办一个玉水村十大名厨评比活动等,同时加大力度改善玉水村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
吸引在外厨师回乡创业,以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