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梅县 > 旅游景点

芦陵村 | 古村人才辈出 风流蕴藉话当年

时间:2018-06-27   来源:梅县旅游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1..jpg


芦陵村地处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西北部,该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村中清末曾出十三个举人,民国四将、十七校、七十二尉等,素有“举人村”之称。



芦陵村原有卢、徐两姓定居于此,又称:卢徐坑。传说这一带村民,曾以鸬鹚捕鱼为生,

最多之时,有竹排十几艘,碧波荡漾,鸬鹚翩翩起舞,颇为壮观,故又有“鸬鹚坑”之称。



芦陵村依山而建,三面环水,水面如飘带,山形似卧牛,芦陵村宛如卧牛伏水,景色甚佳。



村口有门楼,上刻“庐陵村”,左右有联:庐山添秀色举人村里千家富,陵水漾金波石窟河畔百业兴。



芦陵村中客家古民居众多,保存比较完好的有“萱德楼”、“大夫第”、“承志楼”、“承庆楼”、“同庆楼”等。



萱德楼是由国民党青练总监少将处长、广州市保安司令部上将参谋叶公武出资亲手所建,属中西合并式建筑,建有炮楼和地下逃生通道。


该楼靠山而筑,规模宏大,楼体方正,用料讲究,工艺精湛,楼内雕龙画栋,精美绝伦,楼外三大门前以走廊相连,为客家地区罕见,门楼庄重气派。



大夫第是著名的女教育家、女诗人叶璧华的故居,她曾历任澄迈、钦州、化州、广府教育,诰封奉政大夫,其晚年出有“古香阁全集”等书籍。



因其父、祖父、曾祖父为清嘉庆封“奉政大夫”,故此楼称“大夫第”。

大夫第为两层建筑,居左有门楼,门坪超阔,楼内房间不多,然而装饰精致,如小家碧玉,造就才女之所。



在叶氏祖祠旁,两边林立的是客家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楣杆夹石,彰显这个家族出了十三位举人和一位贡生。



楣杆(石旗杆、石桅杆),用花岗岩石条凿成方形、圆状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分若干层竖起,像一支笔故称为“石笔”。


客家地区中了科举的人可在庙前或屋前或陵墓前竖一对,因等级不同,秀才底座为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以上为八角。

竖楣杆的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激励子孙后代成才立业,流芳千古。


芦陵村古屋居多,原生态保存完好,周边还有夫人宫、七娘坛、濑尿石、牛嫲撒尿等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既是举人村落文脉秀,亦有山清水秀生态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