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就业服务】
2015年,梅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抓好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特色技能培训 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中,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需要,突出以“提升技能水平、促进有效就业”为目标,以服务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多形式促进梅县区农村劳动力提升技能,实现转移就业。全年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3539人,比任务超额136%;新增转移就业12029人, 比任务超额150.3%。
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全年对7584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的培训学习,组织18名乡镇公务员赴广州对口培训。梅州市第八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初级农艺工、初级中式烹调师等工种507人;鉴定中级计算机操作员、中级钳工、中级维修电工、中级餐厅服务员、中级农艺工等工种305人。
就业与失业登记 下发《关于梅县区促进创业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梅县区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管理试行办法》等多个文件,设立创业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公室,为申请专项资金的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年贷出138笔约1000万元,付出利息38.4万元,直接扶持创业者138人,带动就业2275人。设立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为处在“四无”状态或创业“幼苗期”的高校毕业生和广大青年创业者提供技能培训和融资渠道等扶持服务。基地目前入驻21家青年创业企业,累计孵化创业企业86家,带动就业近300人。10月,动工建设计划总投资3亿元、占地116亩的省市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园,首期投入资金1亿元,将作为畲江工业园区的服务配套项目,推动集聚区及现代工业扩能增效。做好高校毕业生服务工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报到、培训报名、档案代理、就业指导、岗位推介“一条龙”服务,全年通过手机短信以温馨提示方式及时发送就业服务短信超过2万条,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全面扩大就业失业监测工作,从原有35家实行就业失业监测的用工企业增加至104家,为省、市人社部门及时掌握就业失业动态情况、准确判研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数据。举办“春风行动”“南粤春暖”“春暖梅县”等大型招聘会53 场,推荐省内外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6571人次,参加招聘企业达891家,安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92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102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94人,全年城镇失业率为2.4%。
【工资福利制度】
逐步推进实施梅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800多人(包括离退休人员)的津补贴统一规范工作。稳步推进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为全区942名符合条件的公务员晋升职级,其中晋升副科级773人,晋升正科级123人,晋升副处级45人,晋升正处级1人。7月1日起,基本工资调整和车改补贴发放全面落实。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 全年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430人,完成率100%,征收36765万元,完成任务108%。
医疗保险 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650人,完成率100%,征收12444万元,完成任务101%。
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2250人,完成率100%,征收1563万元,完成任务140%。
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8150人,完成率100%,征收786万元,完成任务100%。
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7850人,完成率100%,征收金额618万元,完成率142%。
各项参保任务 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2.6万人,全年征收1.27亿元,其中79543人享受养老金。“五险”累计征收5.075亿元,完成任务105%,同比增加1600万元,累计支付5.39亿元,其中职工医保总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13.5%,参保55650人,总支出1.32亿元,定点医疗享受8281人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0.5万人,20万人次享受医疗待遇,基金支付2.02亿元;其中大病保险1509人次享受,支付821万元。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社会化发放,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联网医院从6家增加到20家,1月起实现城乡医保和职工医保的特殊门诊即时结算,推动城乡医保大病保险在11月起实现即时结算,大大减轻参保人先行垫付医疗费用的压力,避免参保人因办理报销造成的来回奔波问题。同时,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80.22%,同比提高4.92个百分点,顺利完成省下达工作目标。
基金管理与运营 严把内控机制,规范收支流程,提升基金安全系数。一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落实各个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三级审批权限,不断规范业务经办流程。二是严格遵守基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对各项社保基金进行规范核算,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保证财实相符,财财相符,完善基金监督机制,分月、季度及时与银行、财政核对基金存款,确保基金数额无误。三是深入开展核查制度。通过上述基金管理制度,使社会保险从参保、登记、缴费、建财、运营、管理等整个收支运转全过程都建立在全面监控之中,实行双人双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各项基金的安全、完整。
【档案管理】
梅县区城乡医保中心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将每宗业务产生的材料进行分类、排序、整理、归档、保管,为以后参保群众进行大病保险补偿提供原始数据打下基础。全年整理业务档案209813份,其中零星报销10200份,即时补偿58205份,普通门诊135008份,特殊门诊6400份。
【劳动权益保障】
劳动合同与工资福利 正确引导企业使用规范的全区统一的劳动合同书,积极指导企业与职工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公正、公平地签订劳动合同。年底,全区约有企业职工23866人,签订劳动合同的有22357人,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3.67%,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完成目标任务的101.19%;集体合同签订率为80.1%,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完成目标任务的101.2%。以《最低工资规定》《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等现行企业工资政策为主要内容,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贯彻现行企业工资福利政策,努力使企业和劳动者明确企业工资福利待遇标准以及规范的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组织抽取35户企业和5619名职工进行企业人工成本情况和在岗职工工资报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人事与劳动争议仲裁 全年发放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宣传资料超过5000份,接群众来电178宗,处理群众来信89件,处理投诉举报案件116宗,为520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或克扣工资622.68万元。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72宗,涉及劳动者476人。当期审结256件,法定期限内结案率100%,涉案金额643.71万元。仲裁裁决34件,仲裁调解213件,撤回仲裁申请3件,其他6件,调解率为83.20%。
劳动权益保障 全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的企业参加率85.00%,累计达标率68.75%。全年经部门鉴证的劳动合同6429份,清退无效或部分无效合同95份,审查8个单位集体合同涉及职工2493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专项执法检查121家(次),涉及职工1.52万人。工伤认定数157宗,其中工亡3宗;工伤伤残鉴定97宗,因病丧失劳动能力鉴定29宗。
【人事人才】
公务员管理 坚持凡进必考,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全年梅县区区直单位招录13名公务员,乡镇招录30名公务员。办理公务员转任41人,其中调出5人,调进17人,内调19人。全区3020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年度考核,优秀比例控制在15%以内,评出优秀295人(未含科级以上领导)。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全年为86名事业干部办理调配手续(其中调出10人,调进25人,区内调动51人)。及时为事业单位人员办理新聘、续聘、辞聘、终止、变更等手续。指导7个事业单位重新设岗,为252人办理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手续。全年事业编制招聘中:教育系统招聘41人,粤东西北专项招聘50人,区直事业单位招聘63人。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工作,接收13位毕业生下放到乡镇服务。此外,接收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2名。
专业技术人员 按时按质做好梅县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晋升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工作:推荐上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59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26人。开展梅县区农业技术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审工作,评审通过初级专业技术资格6人;委托市初评委会评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5人;受理审批认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6人。全年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办理评审、认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22人。做好全国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工作,2015年度全国统计专业初、中级资格报考审查报考中级统计资格7人,初级统计资格3人,合计10人,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发五批次计算机模块合格证书243份,发放2015年度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绩通知书319份,2015年度复查初级会计资格发证15人。
【梅县技工学校】
梅县技工学校实训楼建成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和专业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校园绿化提升工程;烹饪专业实训场地及设备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子电工实训室建设;多媒体云平台建设;会议室兼培训场地建设;校园门禁安全系统建设;汽车维修专业建设。
全年招生814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完成13级、14级在校生各专业技能考核624人。全年培训社会人员1665人,其中结业人员达1089人。
大部分毕业生被推荐到东莞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爱信精机(佛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东莞厚街嘉华大酒店等多家大型名优企业就业,就业率达99%。
(摘自《梅县年鉴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