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大小的一块饼,外层是酥软的饼皮,夹心有橙糖、黑芝麻,入到口内,甜香四溢,这是梅州松口镇家喻户晓的一道传统客家美食—企炉饼,也是老一辈客家人关于下南洋的回忆。
远别是少年,归来已白发。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的历史,从中原腹地翻山越岭迁徙岭南,又从岭南漂洋过海迁徙海外,松口作为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满载着客家子女的浓浓乡愁,如今繁华落尽,松口镇空荡荡的火船码头上依稀能闻到当年送别时企炉饼的甜香。
相传,老一辈客家人下南洋时,因路途遥远,常自带干粮用于充饥。企炉饼因其容易保存的特性成了最佳选择。
企炉饼的名字从何而来?
这要从制作企炉饼的过程说起。松口镇魏记企炉饼店的老板魏汉兴说:“之所以叫作企炉饼,是因为以前松口当地村民做企炉饼使用的是火炉,先在火炉下面生起柴火,然后在炉上放一层铁丝网,用炭火烤饼,边烤边翻,做饼的时候,要一直站在炉边,防止饼烤不熟或者烧焦。而“企”字在客家方言中表示站立,因此得名。
企炉饼的口味、外形大致与北方大饼相似,是客家祖先南迁时带来的手艺。整个饼从原材料到制作保存全是天然手工完成,但不损其耐保存的特性,只要将其放在食品袋中密封,放在阴凉通风处即可保存15天左右,冬天可以更久。
由于其便于携带、保存,企炉饼是上个世纪客家祖先们下南洋时必带的食品之一。据现在松口古镇上老一辈人的回忆,那时候祖先们为了生存,南下远洋时,他们的家人、妻子会为他们准备满满一袋的企炉饼作为干粮途中充饥。
企炉饼制作方法
企炉饼的原料主要有面粉、橙糖、白芝麻、白砂糖、黑芝麻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制作的工序也精简多了:
将煮好的糖水加入面粉后慢慢揉搓均匀,待面团可以用手捏起来拉伸且不会回缩的程度时,面就算和好了(面不用发酵得太久)。
再将面团捏成长块条,均匀地切成比普通包子略小的一团一团(制作时,可以在制作的板上撒上一点面粉,可以避免面团粘手和变形)。
接着将小面团从上往下捏起,用手指按住两边,将炒好的白芝麻、黑芝麻填入,再把口捏紧,朝下倒放在圆型的企炉饼模具中,用手掌心轻轻地压扁成面饼。
电饼铛烤具里刷上一层植物油,将做好的面饼放进去,烤约十分钟,再翻到另一面烤,再烤十分钟,等到两面烤成金黄色便可出炉,一炉大概有30个。
近年来,梅县注重开发松口镇的旅游资源,保留了老街原来的风貌,走在松口镇火船码头附近的大街小巷中,可以看到繁杂的商铺上方幡旗招展,旗上印有“企炉饼”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黄的光,格外引人注目。商铺里都有售卖企炉饼,因为来松口旅游的人多了,企炉饼成了热销货,是来松口旅游时必带的特产手信。
来源:相约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