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侨批、老地契、旧书信……梅县区档案馆不仅有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档案,还珍藏着许多人文气息浓厚的档案资料。档案馆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记忆,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不仅延续传统使命,更不断拓展功能,在文明传承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习记者王嘉霖:“现在我所在的是全市首个侨批电子档案室。近年来,梅县区档案馆积极推动档案资源数字化转型,档案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陈旧的档案‘活’了起来,以更鲜活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与此同时,档案服务也日益便捷高效,更贴合广大民众需求。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同走进梅县区档案馆,感受数智赋能带来的全新体验。”
来到数字化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新馆启动使用以来,已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约165万幅,接收数字化档案约331万幅,共计4.7TB,接下来将会继续加强档案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梅县区档案馆档案管理室梁雅娟:“我馆在数字化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专业设备完善数字化室,并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工程,预计到今年底我馆的档案数字化率可达到80%。”
梅县区档案馆声像技术室蒋丽兰:“数字化档案为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带来了一些积极作用:一是提升管理效能,实现了档案的快速调度、查询和利用;二是提高了安全性,进行多渠道的备份,降低了档案损毁的风险;三是增强档案保护,减少了平常对纸质档案原件的直接接触和使用,延长了保存期限。”
据了解,截至今年初,梅县区档案馆馆藏档案206249卷又298797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档案135个全宗、档案205015卷又298797件,新中国成立前档案(民国档案)1234卷;馆藏有声像档案341盘、照片档案21530张、实物档案189件、图书资料7925册,档案目录630本。
2024年,梅县区档案馆档案资料阅览室共接待218人次,利用档案资料1923卷(册)、出具证明4503张,为办理退休、职级晋升、房产纠纷、山林纠纷、学术研究等方面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凭证和依据。
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秦云周:“我本身是在暨南大学从事华侨文化,包括侨批的研究,(梅县)这片热土吸引着我经常会过来。(在梅县区档案馆)的体验感是非常好的,(数字化档案)在检索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
为方便群众在线上线下查阅档案,梅县区档案馆设置了查阅利用室、党群活动室、数字化室、接收档案室等功能室,并在一楼提供饮水机、便民药箱等便民设施,同时优化窗口服务流程,积极提供快捷查档服务。
梅县区档案查阅利用中心赖海璇:“目前我们提供4种非常便捷的查档方式,最直接的是现场查档,您只需要带上有效的身份证件来馆,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全程协助您查找所需档案;也可以电话查档,拨打我们的服务电话,我们会帮您查找并及时反馈结果;现在也大力推广网上查档,您可以登录全国档案查阅利用平台在线提交申请,我们审核通过后会把结果反馈给您;(此外)我们还提供预约查档服务。”
梅县区档案馆数智建设成效显著,有效激活了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显著提升了档案服务的便捷性与精准性。未来,梅县区档案馆将持续推进数智赋能,为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