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畲江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产业村长”刘建方:荒地变“粮”田 致富新“稻”路

时间:2023-08-10   来源:畲穗农业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建方

       太湖村属于我们合作社整村开发统一流转的,总共面积就1900多亩地,其中能种水稻的就1500亩,今年上半年的产量来说还是可以的,亩产能达到1000斤。

   

640.png

        去年以来,不少乡贤能人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发展农业,刘建方就是其中一位。返乡后,他依托早年间成立的梅州市永丰盛种养专业合作社,积极投身到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工作中。


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建方

      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对农业方面有情怀,虽然自己“出城”40年,一家人都在深圳,但回来反哺家乡,能够把这些撂荒地复耕回来,觉得意义很重大。
ef41814f6756ebf5536cf26357c1c17.jpgb4f425ab565cd0ee5b57e538ad50a4d.jpg8de0c97ca7ce1074fd8b41f0db1f29e.jpg


        然而,一开始这条返乡创业路他走得不算平坦。太湖村村内有80%以上土地属于湖洋田,耕作条件恶劣,再加上多年未耕作,土地肥力下降,更加难以复耕,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也需大力整改。

       除杂、平整、翻耕、打通田间道路、修建农田水利……前后奋战了将近4个月,刘建方带领团队把一块块“湖洋田”整改成了具备耕作条件的“希望田”,他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改善机械化基础作业条件,把“人工田”改成“机械田”。

640.png

640.png

         与此同时,难以种植水稻的小块田,也因“田”制宜种上了甘薯、香芋、花生、玉米等多种类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还因地制宜规划了560亩的“稻渔共生”基地,发展综合种养项目,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让撂荒地切切实实焕发出新的生机。

640.png

f49e4d8fc317b7ad3185651b9ea1d66.jpg6f3ca4882e0671c935b3e33261aacb9.jpg

        为了解决稻谷后续存放和产品销售难题,建设具有“畲”字特色的畲穗农产品牌,畲江镇党委、政府决定组建产销一体化的“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由梅州市永丰盛种养专业合作社牵头9家农企打造丝苗米种植产业联盟,构建撂荒地复耕三产融合机制。

        目前,该产业园区正改建600万斤籼谷仓储中心,新建日产120吨烘干中心、100吨智能大米生产中心、720吨智能籼谷储存输送中心、4911立方米冷藏中心。

1703356d6a2203417d5f12ac5d287cf.jpg7affca2a2e3be88aa5c5e946df4488e.jpg80b7bbb464b568f3dd8382ea4c6ed07.jpg


        有了好的农产品,如何进一步打开销路、拓展市场?刘建方紧抓机遇,为农产品插上“电商云翅”,线上线下齐发力。

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建方

       我们目前的销售走的是电商平台,我们本身有“畲穗农业”的小程序,还有抖音和第三方的五六家电商平台在给我们销售,另外一个的话,主要是通过认耕认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他们发动大湾区的单位跟企业来认耕认种,在上半年的销售来说,就已经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大米的销售大约是600多万元。

db889ab1f885e69ac07f2541b0eeb73.jpg254afc3c04a729505dd1f28068068bc.jpgf298afe3ea03656eda3ee12eaabed55.jpg

        目前,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业联盟通过土地流转9000余亩,累计带动500名劳动力和300户农户参与生产,还采取“租金+分红”“协议收购保民收益”的模式,签约企业及农户超过200户,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作为梅县区首批“产业村长”,刘建方对于太湖村、彰坑村乃至整个畲江镇的水稻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考。他表示,接下来,有决心、有信心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创建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为契机,推动畲江镇丝苗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整合畲江镇乃至梅县区的特色农产品,打响“畲穗”品牌。同时,结合广州市荔湾区驻畲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资源,引进优质企业,把“畲穗农业”电商平台的产品推出去,真正实现农产品“出山入湾”,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城市粮食供应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