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广梅园、梅州综合保税区和国际无水港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产业平台,畲江镇逐步实现一企促一业,一业聚一园,一园兴一城。 在强工业的基础上,畲江镇深刻意识到,城市和乡村共生共存、共富共美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城乡融合发展,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游走畲江镇,在产业园区,谈创新发展;在广袤乡村,议产业发展;在美丽圩镇,提幸福指数……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项“头号工程”,畲江镇牢牢抓住产业关键,把产业发展贯穿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壮大镇域经济,打造“宜居宜业·活力畲江”。

强工业
藤制品首次保税出口
“首次‘试水’成功让我们对区内开展出口业务充满信心。”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南口中的“试水”,指的是畲江藤制品首次实现保税出口。 近日,在梅州海关监管下,装载有1.6吨藤制圣诞饰品的集装箱卡车完成通关手续,驶出梅州综合保税区,整个通关时长仅10分钟。“通过综保区出口可以节省物流时间和搬运成本,货物办结入区手续后就能办理退税,效率大幅提升。”刘国南说。 据介绍,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是诞生于畲江镇的一家老牌企业,过去只是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如今已是产值达千万元级别的行业龙头。 过去,家庭作坊是藤制品行业最广泛的生产生态。多年来,畲江镇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镇相关企业和2000多户家庭作坊式加工经营户,有效解决了当地近八成劳动力就业。 与此同时,该镇不断加强藤制品行业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加强技术、人才、信息、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做强做大这一行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引导工艺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品种从单一竹编发展成藤、竹、木、铁、丝绸等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五大类共数十万种样式。藤制品“出海”再提速,得益于梅州综保区这一国家级发展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梅州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5.52亿元,同比增长376%,势头强劲。 毗邻梅州综保区的还有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国际无水港。目前,广梅产业园正通过“以升促建”,全力推进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人才引进,建成绿色生态产业创新空间为主的创新平台,集招商、会展、商业、制造于一体。 梅州国际无水港已于今年5月全面建成,项目设计首期年吞吐量为155万吨、远期为360万吨。在区港联动、海铁联运的加持下,实现协同发展,进一步扭转梅州对外开放劣势,苏区“融湾入海”迎来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机。 畲江镇是广梅园、梅州综合保税区和国际无水港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产业平台所在地,也是以编织工艺产业为特色的全国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市中心镇前列。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传统走向新兴、从产业低端走向产业高端,畲江镇和产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发展更是促进了当地的城乡融合,成为以园关镇高质量城市建设支撑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的城乡融合发展“梅州样板”。 抓产业
撂荒地变身增收“产业田”
走进畲江镇太湖村,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谁曾想到,过去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村内有80%以上为湖洋田,耕作条件恶劣,长久以来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出外务工营生,导致耕地出现大面积撂荒,最长撂荒时间将近30年。”太湖村村干部黄小燕说。
改变发生在去年,畲江镇外出乡贤刘建方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返乡成立了梅州市永丰盛种养专业合作社,与太湖村签订了九年的土地流转合同。
“当时我们前后奋战了4个月,最忙的时候一天有50辆挖土机在场,把一块块湖洋田整改成了具备耕作条件的农田。”刘建方望着眼前成片的稻田憧憬道,“如今太湖村大部分‘湖洋田’已改造成‘希望田’,‘小块田’改成了‘大块田’,接下来将继续把‘人工田’改成‘机械田’。”
为了建设具有“畲”字特色的畲穗农产品牌,畲江镇引进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畲江粮所这个闲置资源,规划建设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组建11家农企打造丝苗米种植产业联盟,构建撂荒地复耕三产融合机制。
“目前已改建600万斤籼谷仓储中心,新建日产120吨烘干中心、100吨智能大米生产中心、720吨智能籼谷储存输送中心、4911立方米冷藏中心。”作为产业园负责人的刘建方说。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实施主体11家产业联盟通过土地流转9000余亩,采取“入园务工”模式,鼓励园区农户入园务工,累计带动500名劳动力和300户农户参与生产,还采取“租金+分红”“协议收购保民收益”的模式,签约企业及农户超过200户,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为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该产业园打造了560亩的“稻渔共生”基地,主要种植丝苗米和养殖澳洲淡水小青龙。“通过虾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可以疏松土壤,其排出的粪便又能成为水稻生长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链,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我们正走出‘一田双收’的新‘稻’路。”刘建方说。
当前,畲江镇以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创建为契机,推动丝苗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打响特色农业品牌,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齐头并进,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成为畲江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持续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赋能。
优环境
打造成市级美丽圩镇样板
“哦嘿!唱山歌嘞……”还未走进畲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便听到悠扬的山歌声,三三两两的老人组成了山歌队、乐器队,精神饱满地唱着山歌。群众纷纷表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常去的地方。这里有图书室、排练室、书画室等,切实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 “自从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我们文艺队排练不再居无定所,大家的热情更高,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畲江镇社区文艺队成立已有22年,负责人王文元告诉笔者,畲江镇近年来的圩镇升级改造深得民心,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笔者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置身在畲江公园内,足球场、篮球场、塑胶跑道一应俱全。公园里,村民或悠闲地散步,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据了解,畲江镇投入600多万元实施畲江公园改造提升工程,赢得当地群众纷纷点赞。 回望畲江镇的圩镇变化,不少群众多次用“幸福感”来形容。柏油道路宽阔平坦、临街商铺井然有序、店铺招牌整齐划一、外立面焕然一新……笔者日前走进梅县区畲江镇四横街,一幅美丽圩镇图景迎面而来。 近年来,畲江镇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畲江镇美丽圩镇建设项目(一期),对一至九横街雨污分流改造、官铺村留用地排水排污建设、雨污分流管及道路硬底化、路面加铺沥青、交通标线标识、管网工程以及亮化、绿化、农贸市场外立面提升改造等,使人居环境大变样。 “自从四横街升级改造后,划分了停车位,大家自觉停好车,交通顺畅了不少,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好,自家的生意也热闹不少。”在四横街开店已有38年的陈苞森,对圩镇的升级改造深有感触。 圩镇是城乡统筹的枢纽、城乡融合的节点,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交会点。近年来,畲江镇推动美丽圩镇示范镇建设各项工作尽快落地实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成为市级美丽圩镇样板,全力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宜业·活力畲江”,让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圩镇的美丽蝶变中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