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畲江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梅县畲江镇打造丝苗米产业园,撂荒地喜成“米袋子”基地

时间:2023-06-16   来源:南方+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走进畲江镇太湖村,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

  芒种时节,走进畲江镇太湖村,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走近仔细一看,茁壮成长的水稻开始抽穗,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2.jpg

        谁曾想到,过去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改变发生在去年,畲江镇外出乡贤刘建方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返乡成立了梅州市永丰盛种养专业合作社,与太湖村签订了九年的土地流转合同。

  “当时我们前后奋战了4个月,最忙的时候一天开出了50辆挖土机,把一块块湖洋田整改成了具备耕作条件的农田。”刘建方望着眼前成片的稻田,他表示,如今太湖村的大部分“湖洋田”已改造成“希望田”,“小块田”改成了“大块田”,接下来将继续把“人工田”改成“机械田”。

  为了建设具有“畲”字特色的畲穗农产品牌,畲江镇引进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畲江粮所这个闲置资源,规划建设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组建11家农企打造丝苗米种植产业联盟,构建撂荒地复耕三产融合机制。

  “目前已改建600万斤籼谷仓储中心,新建日产120吨烘干中心、100吨智能大米生产中心、720吨智能籼谷储存输送中心、4911立方米冷藏中心。”该产业园负责人刘建方说。

3.jpeg

  走进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浓浓的米香扑鼻而来。加工车间里整齐摆放着数十台的现代化机械,机器轰鸣,米香四溢,只见技术人员轻点按钮,稻谷便按需从一楼顺着管道输送到二楼,经过初筛、脱壳、二筛、分离、碾米、色筛等工序,最后工人们则在包装车间忙着包装加工好的丝苗米。

  据介绍,该产业园设立“种植中心、加工中心、营销中心”三大功能区,采用自产自销农产品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专营店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统筹畲江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实施主体11家产业联盟通过土地流转9000余亩,采取“入园务工”模式,鼓励园区农户入园务工,累计带动500名劳动力和300户农户参与生产发展,还采取“租金+分红”“协议收购保民收益”的模式,签约企业及农户超过200户,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6.jpeg

  “自从有了这个丝苗米产业园,给我们农户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现在我在这里工作待遇比以前好,也更有干劲。”村民李冬霞说。

  不仅如此,该产业园已逐步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优质丝苗米种植。在松源镇开展了800亩左右的“烟稻轮作”模式,提高了农田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在水车镇则以“协议收购保民收益”的模式,稻谷丰收后,产业园将统一进行收购、打包、销售。

  为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该产业园打造了560亩的“稻渔共生”基地,主要种植丝苗米和养殖澳洲淡水小青龙。“通过虾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可以疏松土壤,其排出的粪便又能成为水稻生长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链,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我们正走出‘一田双收’的新‘稻’路。”刘建方说。

  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得益于畲江镇近年来瞄准撂荒土地,动员组织乡贤企业、合作社、经济联社等共11个实施主体,通过“产业联盟”和“实施主体+基地+农户”等适度规模经营、联农带农的形式,积极投入实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当前,畲江镇以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创建为契机,推动丝苗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打响特色农业品牌,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齐头并进,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成为畲江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持续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