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雁洋镇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围绕“建设‘三色同辉、三产融合、三线同美’的叶帅故里,打造广东“百千万工程”重要展示窗口”的目标,因地制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新气象,先后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单位、省“百千万工程”表现突出集体名单。
沿省道S223线行至雁洋镇剑英大桥侧,一座崭新的体育公园映入眼帘。据了解,这里曾是闲置空地,2024年底,雁洋镇围绕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要求,投入约381万元实施入口环境提升工程,不仅建成足球场、篮球场等场地,完善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还对公园可视范围约10栋的民房进行风貌提升。如今,圩镇入口面貌华丽“蝶变”,公共空间提质升级,居民休闲健身有了好去处。
群众张伟雄:“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老房子外立面都焕然一新,十分漂亮,(体育公园)建好了以后,晚上很多人来休闲锻炼,经过这里的人都会停下来说环境非常好。”
在扮靓圩镇颜值的同时,雁洋镇以产业振兴为引擎,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梅州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便是这一进程的标杆——该基地创造“一周敲定选址、两周签约进场、三周启动土地平整并全面开工,实现半年试产、八个月投产”的“梅州新速度”,以种植优质樱桃番茄为主,年均产出约2400吨,是全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超95%、全环境要素智能控制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
梅州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总经理助理喻辉:“我们的全控工业温室中,分布了近千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实时收集温室内的‘温光水气肥’等不同参数上传到后台数据库,经过G-lab系统的识别处理,会将作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生长方案数据下达给温室内的功能模块,这些模块会实时‘调节’,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实现全环节、全季节生产。”
除了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梅州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更成为带动就业、助力增收的重要平台,该基地可提供130-160个就业岗位,其中超90%的用工来自梅州本地,可实现联农带农增收超800万元。
员工饶晓璐:“梅州华发的进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岗位,我们不用外出打工了,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自己也有一份稳定的社保和收入。”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近年来,雁洋镇以高标准推进丙雁松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积极谋划系列宣传推介、精品线路、文旅活动等,打造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新亮点,加大引客入梅、引客留梅力度。其中,灵光寺旅游区以“茶旅融合”为突破口,深耕特色资源,全力打造“千亩茶园、万株樱花”网红打卡地,成为了粤东地区旅游热点。
灵光寺旅游区总经理曾振华:“将旅游跟农业做融合,使我们原来的寺庙景区(旅游)延伸到茶园观光,采茶、制茶体验,这几年我们又在茶园的基础上,种植了1万多株的樱花,这几年对外开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这边的游客每年的数量都是翻倍、成倍增长,今年接待的来参观樱花的游客达到了十万。”
在4A级灵光寺旅游区的辐射带动下,阴那村依托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通过系统整合茶产业与旅游资源,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
雁洋镇经济发展办主任黄颖:“我们积极争取省级“百千万工程”奖补资金,改造提升茶叶合作社,购买茶叶色选机,提档升级茶产业,同时发展农文旅融合,提升樱花茶园旅游景点,带动了村内民宿、农家乐和特产店增收致富。下一步,计划加强阴那山茶叶品牌建设,改造提升樱花茶园停车场,持续建设好阴那“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闲置空地变身体育公园,提升圩镇颜值;传统农业迈向智慧生产,展现科技力量;传统景区延伸为农文旅矩阵,释放产业活力……这一幅幅生动图景,正是雁洋镇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书写的精彩篇章。未来,雁洋镇将以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阶段性目标为新的起点,围绕“五年显著变化”目标任务,以头号力度攻坚“百千万工程”,把历史机遇转化为推动雁洋镇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