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雁洋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雁洋三乡人文历史】梅州大侠廖安祥先生的传奇故事

时间:2018-12-19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当上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交通员

廖安祥,家名能隆,又名廖健,1907年出生于三乡黄坳村黄竹头。1937年初,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一位负责人连贯(解放初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后任中共中央对外联合部副部长、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要职)到义顺源联系运送物资事,认识了廖安祥,他了解到安祥是出身贫苦,经历过省港大罢工,有较高觉悟的工人,在香港广交朋友,是一个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这时梁上苑已进入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工作,对安祥的为人又有直接了解,于是他们便介绍安祥参加第一期救国宣传训练班。多次聆听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廖承志等人讲课。训练班一结束,在地下党领导下,安祥即参加了一个有12个人组成的回乡服务团,回到内地开展宣传抗日和慰问演出活动,当抵达坪山慰问惠(阳)、东(莞)、宝(安)游击队,即受到曾生的亲自接待(曾生于解放初任南海舰队司令员,后任广州市长、中央交通部长等要职)。后来到了韶关,在娱乐戏院义演以抗日为主题的白话剧,筹集到了800元,安祥把这些钱作为输送4位进步中学教师和进步工人北上延安抗日大学的费用。

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为避免敌人的破坏,对外称为从事商业活动的粤华公司,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因种种原因结束了粤华公司的对外活动。从那时起,时任办事处主任、解放后曾任中共十二届政治局委员的廖承志,根据安祥对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表现,就叫他当上了交通员,指示他利用义顺源楼下行李仓的一个小房间作通讯联络点。从此,他就按廖公吩咐,把每天收到的密信,交给梁上苑拆阅和处理,凡是从南洋、外国来的交通员,都由梁和他两人负责联络;凡是要去延安“抗大”的人,都由他负责接送;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出版《群众》周刊,由重庆将纸型航空寄至香港,都由他到邮局领取,交给梁上苑到新文化书店印刷发售,广泛宣传报道抗日救国等国家大事。

 

担当震惊中外“秘密大营救”重任  获“梅州大侠”美誉

1941年12月25日,香港陷落后,顿成人间地狱,日军到处抓人杀人,抢夺奸淫妇女,搜捕抗日分子,限令抗日人士向日本驻军“报到”等,严重威胁着一大批困留在香港的中共地下党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和著名的文化界人士的安全,其中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人士何香凝老太太和柳亚子老先生,更是日军要搜捕的重点人物。

廖承志遵照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紧急指示,要把大批著名的爱国人士安全抢救回内地。安祥对香港九龙——内地水陆交通情况最熟悉,而且又是廖公非常信任的交通员,于是指示安祥火速过海到深水埗找东江抗日纵队领导,要他们积极配合抢救。安祥二话没说,即于28日凌晨冒着凛冽寒风和四面发来的冷枪赶到西环,再找船只渡海。一抵岸,就由前来接应的原中共博罗中心县委书记李健行,引路见到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尹听完汇报,立即命令李健行陪同廖安祥重回香港,先把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领导带回内地共商大事。但是,当天下午日军禁止海上行船,于第三天才找到一条偷渡黑船搭载过海。船到半海,日军快艇一边追了上来,一边开枪扫射,喝令黑船停航接受检查。幸好李健行把尹林平写给八路军办事处的密信吞进肚里才保平安。结果黑船被没收,日军叫了两条小小的舢板把搭客赶回九龙码头。祸不单行,由于船小超重太大,开行不远,船只就进水,将要沉没,安祥等人只得离船,爬上海中的大礁石,小舢板船主狠心地把船强行开走,把安祥等人抛留在礁石上。结果从上午八、九点钟一直捱到傍晚五、六点钟,蹲坐在礁石上风吹日晒,又饥又渴又累,若再二、三个钟头潮水一涨,全部人将被淹死!然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天黑时分,刚好有一条小船偷渡,听到大家齐呼救命,驶近礁石,尽管船主收费高昂,大家都只好交足钱上了船,偷渡回到香港。

安祥一回到香港,就把廖、连、乔三位领导,接到义友刘水福驳船上,汇报尹政委的意见。经商讨后,即决定大家当晚在驳船上过夜,次日一早,安祥就叫驳船主持人刘水福,安排他的亲弟弟驾着小艇护送他们过海,一路上幸而没有遇上日军巡艇,顺利地抵达九龙深水埗与尹林平政委会合。

廖承志临行前,再三叮咛安祥一定要竭尽全力,尽快把国民党二位元老何香凝、柳亚子抢救出来,接着再把其他爱国人士救回内地。由于何、柳二老年老体弱,必须从水路逃走,不要让他们走陆路山地。后来,安祥首先把何老太和柳老先生以及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和柳老的女儿柳无垢转移至铜锣湾避风港,隐蔽在大驳船住了10多天,叫谢一超看准时机,用电船送二老出海,经辗转航行飘泊了七昼夜,才到达海丰脱离虎口。然后再由时在海丰的国民党中央委员罗翼群,把他们转送临时省会曲江(即韶关)住下。就这样,安祥三番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付的任务。紧接着,安祥奉命返回内地接受新任务,他即把刘水福介绍给负责营救工作的李健行,利用他以前捐赠的钱财买得的两条电船,先后把困守香港的6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和知名的文化人抢救回内地。历史上称之为香港“秘密大营救”的工作就此宣告结束。

事隔10多年的1949年,廖安祥与柳亚子老先生相会,柳老深为安祥冒死相救所感动,当下欣然赋诗相赠。诗云“柳车复壁无穷间,今日方知东道人……”,其跋云“当时未知船主实梅州大侠廖安祥先生也……”。从此,“梅州大侠”的美名传遍港岛和梅州大地。

 

热心家乡公益 连城珍藏献梅州

安祥一生乐于助人,行侠仗义,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革命,许多中央要员和地方人士,有口皆碑。在他光荣引退前后,从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坚持每年为三乡镇政府、三乡中学、黄坳小学订寄画册、每年为三乡诗文社捐助经费4000元;从1980年至1994年,带头捐资计20多万元,并发动旅港同乡为三乡各小学捐赠电视机、为三乡卫生院捐赠救护车、铺筑黄坳水泥村道、合建黄坳小学和思乡楼;1993年还捐赠10万元,独资兴建三乡“安祥桥”。全部资产已经贡献给国家,依靠退休金生活的革命老人,把节省下来的有限金钱,用来支持家乡办公益,乡人无不感动。

1992年春节,85岁高龄的安伯回乡度岁,见到家乡欣欣向荣,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向梅州市领导表达了萦绕心间多年的心愿:把珍藏多年的103幅名家书画赠送给家乡的嘉应大学。在这些字画中有: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刘海粟、耿飚、黄镇、关山月等名家和党政要人的力作,价值连城。有人说值几千万、几亿元都不确切,一句话:稀世珍品,难以估算。

为了表彰廖安祥一生的功绩,1994年1月27日梅州市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出决定,授予他为梅州市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1997年1月5日,廖安祥因病医治无效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外交部、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中共梅州市委、市政府和中共梅县县委、县政府等几十个单位,分别向廖安祥先生治丧委员会发了唁电,极尽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