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镇红色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今年以来,松源镇立足省际边界中心镇定位,盘活资源禀赋,谋划“一心二带三片区”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昔日人们口中的“西伯利亚”正蝶变成为“香格里拉”。
记者谢思镕:“这里是地处闽、粤交界处的松源镇,漫步其间,绿树成荫,清新怡人,仿佛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这个小镇焕发出新的活力。从昔日的梅县区‘西伯利亚’到如今的‘香格里拉’,松源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小镇,探寻它的发展之秘。”
在松源镇金星村,历经岁月洗礼的同怀别墅静静地矗立着,墙壁上的斑驳痕迹,犹如历史的烙印,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故事。今年以来,松源镇在此前保护开发的基础上,对同怀别墅的展藏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进一步将其打造成中央九月来信传达贯彻历史陈列室。同时,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让村庄的颜值越来越美。
同怀别墅后人王国瑜:“同怀别墅修缮以前,里面是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现在修缮过后就变成了红色教育基地,环境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
金星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一片充满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底蕴的沃土。该村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盘活与文旅产业的激活,按照此前制定的一系列中央九月来信红色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大力做好“保护、整合、利用”三篇文章,让村内的红色革命遗址成为我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动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松源镇金星村党支部书记王曾:“以同怀别墅为历史背景,讲好红色文化,初步形成一个‘一信两馆三址四场景’的总体规划,带动了沿松源河的红色文旅交流示范带。”
松源镇在持续做强红色产业的同时,绿色农业产业也在这里蓬勃发展。在松源镇宝坑村宝鑫家庭农场,漫山的柚树被沉甸甸的柚果压弯了树枝,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松源镇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产业村长的引领作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致富,打造产业与乡村共兴的和美画卷。
梅州市宝鑫家庭农场负责人刘仁华:“我农场里(柚树)有150亩左右,今年产量比往年增加10%-20%,产值200多万元。平时都会带着我们合作社社员去外面参观学习、培训,教他们要做好品质,产业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镇域振兴,产业是关键。今年以来,松源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实施产业引领工程,狠抓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培育金柚、烟叶、有机稻等传统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松源镇有两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两家农业“四上”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镇农业高质量发展。
松源镇人大副主席刘志文:“我镇将继续在巩固金柚、烟叶、水稻三大农业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继续探索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提高农业效益。”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工作。松源镇白玉村作为梅县区首个被授予省级绿美古树乡村的村落,今年以来,该村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等有效措施,为当地群众营造了干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白玉村村民:“变化非常大,以前是光秃秃的山,破烂的房屋,现在绿水青山,村民的房屋改造了,全部很整齐,很漂亮,还铺设了畅通的柏油路,环境各方面都大大改变了。”
松源镇白玉村党支部书记何逸江:“环境改变了,幸福感提升了,大家都感到非常舒服。下一步我们将与乡村旅游接轨,把村子越做越强,越做越好。”
明晰定位、抢抓机遇,以做“大”镇域、做“特”镇村、做“美”乡村、做“活”文旅、做“优”生态为抓手的松源镇,正积极推动“百千万工程”,沿着重塑松源粤闽两地人文交流、商贸交易重镇的道路稳步前行。
松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古毅:“松源镇全面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将‘一心二带三片区’作为回答‘百千万工程’的‘松源答案’,通过充分挖掘区位、文化、生态等优势,全力拼项目、拼经济、拼发展,推动城镇化质量和城乡融合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努力在开局之年用靓丽成绩交出‘松源答案’。”
来源:梅县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