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松源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红色家风丨松源横江村的那堵“革命墙”

时间:2021-07-30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墙之谜

    离我家约三百来米处,有一堵毫不起眼的残墙。我还未出生,它已一直在那儿,直到今天。青藤在它身上肆意攀爬,偶尔,也会有路过的鸟儿站在墙头上歇脚。任光阴荏苒,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小时候听爸爸讲过,朱德的红军曾经到过那里。遗憾的是任我刨根问底,爸爸也解不开其中的奥秘。慢慢地,我也就习惯了它残破的模样而熟视无睹了。虽然心里知道那是一堵有故事的墙,奈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身为革命老区梅县松源横江村的儿女,总有一个声音在心里呼喊:去挖掘、去寻找、去讲述这堵残墙下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故事,才不枉与之相邻几十年!

    经多方探访,在本村乡贤的引荐下,通过电话联系,有幸找到了为数不多的、能说出横江村磨坊下残墙旧事的长辈——他,就是现已80多岁定居广州的宗亲温尚林叔公。

    尚林叔公对磨坊下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他年轻时听母亲常常言及的恐怖经历。尚林叔公的母亲叫刘清娣,因被怀疑是中共党员,被抓到磨坊下禾坪枪毙,就在反动民团拔枪将要扣动扳机的千钧一发之际,民团里一个队员突然高喊:“不要动她,这人我认识,就一妇人家!”而此时恰好有一队伍向这边攻打而来,民团仓皇而去,刘清娣死里逃生,从鬼门关前捡回了一条命。

 141af9fac21cc83b1a0debd7c01aad88.jpg

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横江村磨坊

    从尚林叔公口中,我了解到磨坊下的基本形貌:磨坊下民居背倚横江村龙山(九坑、三丘),坐西向东而筑,门楼面向五星村老圩,围墙里面连着民居、杂屋等几十间,既像是一座小城堡,又是典型而独特的客家围龙屋。踏入门楼,有天街、有骑楼,鹅卵石铺路,曲径通幽,一口波光潋滟的池塘就坐落在围龙屋内,整体布局无不彰显出横江村世代书香的秀雅之气。尚林叔公的父母及祖父母都曾在磨坊下居住,其父还留下有客家人祭祀、行嫁或转妹家装盛礼品的“箩格”,上有“天塅堂”字样。因磨坊下地处横江村最平坦富饶的“禾仓坝”,那是全村人赖以生存的产粮宝地,饱读诗书的先贤因此起了个豪气干云的名号“天塅堂”。

墙之殇

    1929年10月19日,朱德为军长的红四军从闽西象洞,经蕉岭北磜进入松源,军部设在金星村的“同怀别墅”,所属部队六千余众分驻各村,横江村磨坊下就留下了红军的身影。就在同一天,以横江村为主的松江区赤卫联队第二分队在松源圩宣告成立,温石生任队长,党代表郑子仲,温仲华(里基)任旗手,接过赤卫队红旗带回横江村。10月23日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离开松源前,留下雷鸣远、邓雄等多位指战员,编入松江区赤卫联队。

因磨坊下天然的地理优势,既能进又能退,成为松江区赤卫联队总部所在地和横江赤卫队活动的主要据点,原在松源圩的松江区苏维埃政府及东升楼的松源农民协会,也曾迁驻磨坊下。在白色恐怖笼罩时期,松源革命群众众志成城,坚持与反动军阀和民团周旋,进行着顽强不屈的斗争。

14e59cf39e4a49564a8cb4fcb42ff126.jpg

横江村被烧毁的残墙

    那时期,横江村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30年(庚午年)5月14日、6月11日,国民党反动军阀和松源民团一个连,以“剿共”为名先后两次血洗横江村,逢人便掳杀、见物便抢掠、逢屋便火烧,致横江村15人被杀,35人被抓,烧毁祠堂四座、学校一所、磨坊一座、房屋百余间,松源史称“庚午横江惨案”。火光中,浓烟滚滚,精巧别致的磨坊下民居,顿时灰飞烟灭,惟剩下一堵不屈不倒的残墙,成为见证惨案的遗迹。同年,横江赤卫队队长温石生、队员温清发也惨遭杀害。

墙之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磨坊下民居消失了,“天塅堂”倒塌了,但是,敌人的凶残吓不倒革命战士,斗争的火焰沿松源河畔遍地燎燃,更多的群众拿起枪杆或梭镖,加入革命队伍,流传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26年至1948年在梅县本地参加共产党的横坊人就有33人,横坊村(含横江村、珠坊、官田等自然村)参加红军赤卫队、游击队、武工队等组织的有50多人,革命烈士有6人,其中就有我的伯公温焕普烈士。他们为革命壮烈牺牲了,然而,缕缕忠魂仿佛从来不曾离开,宛若那堵烈火硝烟里浸透斑斑血迹的残墙,在风雨飘摇的峥嵘岁月,历经近百年沧桑,至今仍巍然屹立。

    伯公温焕普的父亲温蔚文(我的公太),也是从战火燃烧的岁月中走过来的老革命。尚林叔公和现居住在梅城的宗亲庆维叔公都跟他熟悉,两位老人家分别讲述了一些我公太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庆维叔公说:“你公太温蔚文我叫他二伯,我们是两邻居。从前常听二伯讲,他跟共产党闹革命时,参加了横江赤卫队,曾经在横江村磨坊下与松江区赤卫联队一起活动,他们的队长就是红四军留下的军事骨干雷鸣远,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雷古仔!”尚林叔公也说:蔚文伯身强体壮,乐善好施,思想进步,人缘极好,是横江村早期的老赤卫队员,他儿子温焕普受其影响也毅然参加革命。赤卫队里的这一对父子兵,并肩作战,为人传颂。“庚午横江惨案”过后,温焕普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英勇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党旗下的誓言。翻开《梅县革命烈士名录》有这样的记载:温焕普(又名温干),土地革命时期30年代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闽粤赣纵队粤东支队独立第七大队简称“独七大队”第二中队的分队长。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8月4日桃尧练坑战斗中,和战友一起为掩护中共梅州地委领导人陈仲平、谢毕真、郑金旺等安全转移,在王志安、黄惠容、陈连亨等指挥下,英勇战斗,奋不顾身,在夺取敌人的机枪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

墙之魂

    通过不断地寻踪觅迹,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一个个鲜明的英雄形象,伯公温焕普和许许多多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烈们,仿佛穿越时空,出现在我的眼前。虽然看不清他们的音容笑貌,而我却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堵残墙就清晰地闪动着他们矫健的身姿……

    著名的“巴黎公社会员墙”有这样一段序言:“人类历史的一页在此结束,无产阶级革命的悲歌从这儿响起。然而这面墙承载着理想主义者至死不渝的斗争,承载着战士坚定的目光,承载着勇者的鲜血和烈士的忠魂。在这里,追求理想的火光总是闪烁着的,烈士们一百多年来从不曾从这面墙下倒下过,因为他们顽强的精神和执着的信念,已经随着他们的鲜血渗透到了这面石墙里面,浸润到了公墓的土地里面,也飘散到了巴黎乃至整个世界的空气里面。在那里,他们将永生!”这慷慨悲壮的每一句话,也是横江村这堵烈火残墙最恰当的诠释。

    不忘过去,铭记历史,横江村这堵尘封了近百年浴血英魂的残墙,在今日更显得意味深长。它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它是前仆后继坚定信仰的英雄丰碑;它是横江村最有骨气的“革命墙”,它就是我们横江人心中那堵崇高的“巴黎公社会员墙”!

撰文:温丽容

图片:温正龙

编辑:李子莹

来源:梅州日报